《国际眼科杂志》中文刊(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IES)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及中华眼科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 1672-5123,CN 61-1419/R。中华眼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院士和亚非眼科学会主席吴乐正教授等为名誉总编。亚非眼科学会信息专员/国际眼科杂志社社长胡秀文教授任总编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惠延年教授和国际眼科理事会主席、德国科学院院士Prof.PeterWiedemann教授任共同主编。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Q1区期刊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并被Scopus、Embase、DOAJ、CAIC和WPRIM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据2022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统计数据,本刊总被引频次为5011,在全国眼科期刊中均名列第一;扩展影响因子1.805,名列第二。核心版综合评价总分54.31,在10种眼科学核心期刊中名列第三,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居全国眼科期刊之首,它已成为我国眼科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并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国际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本刊面向各级眼科医生及研究生,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

《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JO)为我国第一种被SCI收录的眼科学期刊JCR2022影响因子为1.45年影响因子1.8CiteScore20222.72022中科院期刊分区在医学大类和眼科学均为3区期刊,在全球62SCI眼科期刊中排名第35,并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文章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24卷第4期
      Original article
    • 谢孟针,张浩,马可,殷鸿波,王力翔,唐静

      2024,24(4):495-4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01

      Abstract:

      目的:报告3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病毒性角膜炎。

      方法:对3例新冠感染确诊患者行裂隙灯、眼压、角膜荧光染色、前段照相、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和常规眼底筛查。治疗包括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人工泪液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

      结果:3例SARS-CoV-2角膜炎(SCK)患者经标准治疗后恢复良好。

      结论:SARS-CoV-2角膜炎通常表现为角膜上皮下浸润,可导致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降低和树突状细胞(DC)增加。抗病毒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已被证明是有效的。

    • Masoud Khorrami-Nejad,Rawshan Jumaah,Farshid Karimi,Khosrow Jadidi,Mobina Farahani,Reza Yousefi

      2024,24(4):500-5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02

      Abstract:

      目的:比较MyoRing植入前后圆锥角膜(KCN)患者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和全屈光散光。

      方法:历史队列研究。比较植入360度全环植入物(MyoRing)的KCN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全屈光、角膜前后表面散光,术后3、6、9、12 mo连续随访四次。

      结果:共纳入KCN患者79例85眼,其中男43例,女36例,平均年龄29±7.41(17-48)岁。随访期间,全屈光散光、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呈减少趋势。MyoRing植入后12 mo,总屈光散光测量值显著下降2.09 D(4.27±3.15 vs 2.18±1.63 D,P<0.001)。此外,术后测量显示,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散光分别改善约3.20 D和0.59 D\〖6.40±1.90 vs 3.20±1.75 D(P<0.001)和1.30±0.55 vs 0.71±0.35(P<0.001)\〗

      结论:MyoRing植入可显著改善散光参数,包括全屈光散光以及角膜前后表面散光。

    • 实验论著
    • 徐卫星,刘华,张岩

      2024,24(4):508-5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03

      Abstract:

      目的:探讨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下抑制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中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侵袭、管腔形成的影响。

      方法:将过表达CAMKⅡ-δ的ARPE-19样本进行RNA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基因参与的功能。使用transwell小室构建ARPE-19和HUVECs非接触共培养体系,根据实验干预措施分为:空白组:仅接种未共培养的HUVECs,无ARPE-19细胞; 对照组:ARPE-19和HUVECs细胞均使用完全培养基进行共培养; AIP组(CAMKⅡ抑制组):ARPE-19使用含有AIP(160 nmol/L)的完全培养基,HUVECs使用完全培养基,进行共培养。检测HUVECs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CAMKⅡ/AMPK/mTOR/VEGFA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生信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参与细胞生长与死亡和细胞运动等生物学过程。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均表明AIP组的HUVECs相对迁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侵袭和小管形成实验表明,AIP组的相对侵袭率和相对管腔形成率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均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AIP组CAMKⅡ、P-mTOR、VEGFA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下调,而P-AMPK蛋白表达较明显上调(均P<0.05)。

      结论:在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下抑制ARPE-19细胞中CAMKⅡ表达可以显著降低HUVECs迁移能力,但不能改变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这可能是通过AMPK/mTOR/VEGFA信号通路实现的。

    • 钱金梅,胡彬,张飞娥,杨奇,朱雯雪,张佳玲,蔡岩

      2024,24(4):515-5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04

      Abstract:

      目的:探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对兔泪液指标及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响。

      方法:选取18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高原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18眼。高原组饲养于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模拟海拔6 000 m低压缺氧环境; 对照组饲养于常压常氧的清洁动物房。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7 d,2、4 wk采用RHCT-1角膜地形图仪干眼综合分析系统检测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并采用泪液分泌试验测量泪液分泌量,同时利用拉曼光谱分析高原环境干预前后泪液成分的变化。干预4 wk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下睑结膜、角膜、泪腺、哈氏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膜组织中黏蛋白5AC(MUC5AC)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原组兔泪液分泌量、泪河高度、首次及平均泪膜破裂时间自干预3 d开始明显下降,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有显著差异(P<0.05); 干预2 wk开始上述各指标增加。干预4 wk,高原组兔泪液成分中蛋白质、脂质含量较干预前增多,核酸含量较干预前减少,且与对照组相比,高原组兔角膜基质水肿增厚,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增多,MUC5AC表达水平升高,泪腺上皮细胞胞浆萎缩扁平,腺腔扩大,哈氏腺无明显破坏性改变。

      结论:急性高原环境可破坏兔眼表稳态,使泪液分泌量下降,泪膜稳定性降低,但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对低压缺氧环境的习服,机体发生代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泪液分泌量,恢复泪膜稳定性。

    • 临床论著
    • 韩宝军,史芳荣,华剑楠

      2024,24(4):522-5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05

      Abstract: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近视患者的效果及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01/2021-12在安阳市眼科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SMILE组64例128眼,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组56例112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7 d,1、3、6 mo,1 a的裸眼视力、角膜生物力学、角膜内皮细胞数目、角膜后表面高度、角膜表面规则指数、手术并发症。

      结果:SMILE组患者术后1、7 d,1 mo裸眼视力均优于TransPRK组(均P<0.001),但两组术后3、6 mo,1 a均无差异(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角膜补偿眼压、模拟Goldmann眼压、角膜阻力因子、角膜滞后量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SMILE组术后1、7 d,1 mo角膜补偿眼压、模拟Goldmann眼压、角膜阻力因子、角膜滞后量均高于TransPRK组(均P<0.05),但术后3、6 mo,1 a均无差异(均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目、角膜后表面高度均无差异(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相比TransPRK,SMILE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较小,早期视力恢复效果更好,两种手术的远期视力无差异,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李亮亮,蔡晶晶,曾胜,朱梓奥

      2024,24(4):528-5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06

      Abstract: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近视患者配戴增加压迫系数的角膜塑形镜(ICF)和常规压迫系数的角膜塑形镜(CCF)2 a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0-07/ 2021-07在佛山爱尔眼科医院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5岁近视患者141例141眼(均取右眼数据),按照压迫系数不同分为两组:配戴常规压迫系数为0.75 D的角膜塑形镜(CCF)组患者70例70眼和配戴增加压迫系数为1.25 D的角膜塑形镜(ICF)组患者71眼71眼,各组以12岁作为年龄的分界线,分为8-11岁和12-15岁患者。随访观察戴镜1 d,1 wk,1、6 mo,1、2 a的裸眼视力(UCVA)、水平角膜曲率(K1)及角膜染色情况; 戴镜6 mo,1、2 a的眼轴(AL)数据。观察两组患者戴镜期间不良反应及角膜上皮点染情况。

      结果:ICF组患者UCVA提升快于CCF组,在戴镜1 d,1 wk,1 mo均有差异(均P<0.001); 在戴镜6 mo,1、2 a均无差异(均P>0.05); ICF组K1较CCF组下降更快,在戴镜1 d,1 wk,1 mo均有差异(均P<0.05); 在戴镜6 mo,1、2 a均无差异(均P>0.05)。戴镜2 a,8-11岁患者中ICF组和CCF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35±0.17和0.48±0.26 mm(P=0.010),12-15岁患者中ICF组和CCF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16±0.15和0.31±0.29 mm(P=0.011)。随访期间,ICF组6眼(8.5%)、CCF组7眼(10%)出现角膜点染(P>0.05),均为1级点染。

      结论:配戴ICF角膜塑形镜比配戴CCF镜片更有效地控制近视儿童眼轴增长,且塑形更快,UCVA提升更明显,尤其对12岁以下的儿童避免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意义更大,因此低龄儿童可优先考虑配戴增加压迫系数的镜片,对于12岁以上的儿童可根据配戴者的用眼习惯、眼表的健康状况及视功能等选择性增加镜片的压迫系数。

    • 文献综述
    • 孙文鑫,郭俞利,刘祖国

      2024,24(4):534-5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07

      Abstract:

      干眼(dry eye,DE)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介导,发病机制复杂的常见慢性眼表疾病。干眼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泪膜成分的改变,角膜神经异常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其中,免疫炎症反应是干眼发病机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由眼表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共同调节。多种环境应激引发眼表天然免疫反应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并激活获得性免疫参与眼表免疫炎症反应。目前已发现多种免疫细胞以及炎症因子参与了DE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DE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重点探讨获得性免疫在DE的启动与维持。通过分析最新观点和研究热点,我们对DE发病机制中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为DE的防治提供参考。

    • 李梦洁,朱玉莹,张建革

      2024,24(4):539-5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08

      Abstract:

      角膜淋巴管新生在眼部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角膜是一种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组织,这种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状态对角膜的透明性和功能性至关重要。然而,一些疾病或创伤可能引起角膜血管和淋巴管的新生,从而破坏角膜的结构和功能。尽管已有多种针对角膜血管新生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但尚无特异性针对角膜淋巴管新生的药物。因此,本综述将介绍与角膜淋巴管新生相关的因素,探讨与之相关的眼部疾病,同时对目前的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淋巴管新生相关的眼部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为基于角膜淋巴管新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 陈明睿,李建华,陈沁芸,赵原

      2024,24(4):545-5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09

      Abstract:

      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逐渐成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主要有效手段,然而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术后眼压的控制不再是唯一的追求,患者对术后的视觉质量期望越来越高。为了使患者术后拥有更好的屈光状态和更高的视觉质量,需减少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个性化选择不同人工晶状体或计算公式等。视觉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视力、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主观感受等。因此,本文就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术后屈光漂移、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做出综述。

    • 晏林伟,程静,王亚峰,韩怡泽,唐稳稳,樊芳

      2024,24(4):551-5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0

      Abstract:

      眼压急进性升高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典型表现,也是导致青光眼患者眼部组织损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短时间内眼压急剧地升高,会对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特征性的损伤。目前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及病程评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高眼压的状态,视神经的变化及视野的损伤,但此时青光眼患者的眼底已经发生了不可逆性的损伤。而眼后节的微结构改变,对于高眼压更加敏感,往往出现在视神经和视野损伤之前,可以更早的提示高眼压对眼部的损伤。通过对眼后节影像学特点的评估,可以从中探索出临床上评估影响青光眼预后的形态学特征,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孙由芹

      2024,24(4):556-5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1

      Abstract:

      高眼压(OH)可致多种眼组织结构及功能损害,其中对眼屈光的影响,临床早有认识。OH对眼屈光的影响,与屈光间质透明性和形态结构,以及眼轴改变有关。因眼压(IOP)升高快慢、程度等不同,眼屈光变化有可逆和不可逆不同特征。眼屈光呈不可逆变化者,也常伴视觉传输损伤,并对后者病情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IOP变化致眼轴改变,与巩膜重塑和脉络膜血流灌注变化有关,对近视发生发展和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有一定影响。本文就OH所致屈光间质和眼轴改变的表现,以及对眼屈光影响的特征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加深OH对眼屈光影响的认识,并为预防不可逆性眼屈光改变,指导视觉传输损伤的病情评估和轴性近视发生发展的防控等提供参考。

    • 田珍,张甜甜,李静

      2024,24(4):561-5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2

      Abstract: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一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进行性死亡,是导致65岁以上人群不可逆中心视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之一。microRNA(miRNA)是一类调节性短链非编码RNA,能够结合并抑制同一生物途径中的多个基因,这种独特的性质使其成为用于探索非渗出性ARMD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理想靶点。既往研究发现非渗出性ARMD的发病机制涉及年龄、遗传、环境、氧化应激、脂质代谢、自噬和免疫等多方面,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miRNA作为非渗出性ARMD的生物标志物在氧化应激和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多种miRNA通过靶向Nrf2、HIF-1α抑制缺氧相关的血管生成信号影响氧化应激; miRNA通过调节脂蛋白的摄取、RPE和巨噬细胞中ABCA1的表达影响脂质代谢,加深了对miRNA在非渗出性ARMD氧化应激、脂质代谢方面的认识,为完善非渗出性ARMD发病机制和进一步预防提供了帮助。

    • 潘海涛,李瑞庄,张秋丽,陈旭然

      2024,24(4):567-5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3

      Abstract: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是引起中老年人群视力不可逆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一线使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治疗wARMD上效果显著。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抗VEGF药物治疗的预后表现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治疗表现出应答不良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学差异、遗传基因学、全身情况等因素相关。提前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判断其预后,将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减少过度治疗,从而降低对视网膜损伤的风险。近年来关于治疗应答的研究多集中在眼底形态学、遗传基因学等方面。本文将对影响wARMD不良应答反应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及预后监测方案提供参考。

    • 周敏,胡秋明

      2024,24(4):572-5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4

      Abstract:

      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内多聚体蛋白复合物,它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NLRP3炎症小体由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细胞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以及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三个主要成分构成。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为主的炎症疾病总称,是世界范围内致盲眼病之一。许多研究显示,NLRP3炎症小体能参与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未来有望成为葡萄膜炎重要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NLRP3炎症小体的结构、生物学功能、激活通路以及其与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 伯青云,张艳艳,郁琪华,王一名,易全勇

      2024,24(4):577-5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5

      Abstract:

      先天性睑内翻常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见于下睑及内眦部,表现为眼睑内翻内卷,伴随睫毛失去正常的角度而倒向眼球的一种不正常状态。先天性睑内翻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角膜上皮擦伤、炎症、溃疡等进而影响眼部功能,早期及时的手术干预有助于患儿的眼部健康。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眼睑的结构,减弱内翻的力量,从而改善症状及角膜散光等。目前,先天性睑内翻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多种,本文着重针对先天性睑内翻各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和适应证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姚璐,刘勇,齐林嵩

      2024,24(4):580-5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6

      Abstract:

      近视患病率在全球范围逐年增高,随之导致诸多眼健康问题和社会学影响。近年来,视网膜周边离焦被证实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改变视网膜的周边离焦状态能够显著影响近视发展和正视化进程,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前临床中尚无能够完全控制近视的方法,现有的主要方法包括硬性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镜、多焦软镜等均被证实与视网膜周边离焦紧密相关,本文将总结归纳周边离焦相关的控制手段的发展、控制效果。并对国内外视网膜周边离焦与近视防控的相关机制研究进行回顾,提出周边离焦防控近视的潜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各种防控手段的效果或研发新的防控措施以及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和发展速度提供思路。

    • 杨颖,张嘉之,姬慧杰,高卫萍

      2024,24(4):585-5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7

      Abstract:

      干眼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免疫、炎症等多种通路,需要整体研究方案从全局进行把控。各类组学技术可以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阐明生物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状态,提供更加全面的生物信息。质谱技术可以灵敏检测出泪液样本中的蛋白含量变化,为干眼的蛋白组学研究提供了便捷条件。目前蛋白组学在干眼类型鉴别、严重程度分级、疗效评价等方面都显示出应用价值,并且与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联用可以更加全面地阐释干眼发病机制。未来蛋白组学有望为干眼的精准诊疗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并在靶向治疗中发挥优势。

    • 薛愚愚,刘春梦,陈婕,叶河江

      2024,24(4):589-5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8

      Abstract:

      N6-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细胞中最普遍、最丰富和最保守的RNA内部修饰方式。m6A修饰主要通过m6A甲基转移酶、m6A去甲基化酶和m6A甲基化识别蛋白调节RNA的剪接、稳定性、输出、降解和翻译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6A甲基化异常可能介导眼部的多种病理过程,参与代谢性、炎症性、退行性眼病和眼部肿瘤的发生发展,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等。本文就m6A甲基化修饰在眼部组织细胞和眼科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阐明m6A甲基化在眼病中的潜在分子机制,可能为某些眼科疾病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王丽娜,孙丰源

      2024,24(4):596-6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19

      Abstract:

      外泌体普遍存在于血、尿液、唾液、腹水、羊水等体液中,参与细胞间交流、信号转导、遗传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外泌体将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运输到靶细胞,促进细胞间的通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在许多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脑部疾病的免疫调节、炎症反应、新生血管生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泌体也在眼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外泌体的研究历史和生物学功能,在眼科疾病(包括角膜疾病、青光眼、眼外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葡萄膜炎和眼内肿瘤)中的发病机制和应用前景。

    • 魏永灿,陈丹娜,李雯文,仝娅妮,赵桂玲

      2024,24(4):601-6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0

      Abstract:

      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M)是一种由珠蛋白合成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该病需要长期输血和服用祛铁剂药物治疗,可引起眼部组织的各种继发性变化。与正常同龄人相比,β-TM患者的眼部表现为角膜曲率更为陡峭、前房更浅、晶状体厚度增加、眼轴更短和泪液分泌减少等改变; 同时,营养缺乏和使用铁螯合剂药物治疗会增加罹患并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变性的风险,从而影响β-TM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β-TM患者眼部相关变化进行探讨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 临床研究
    • 杨崇超,徐英男,蒋沁,薛劲松

      2024,24(4):607-6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1

      Abstract:

      目的:评估角膜基质透镜联合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SC-A-TE-CXL)治疗重度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19-03/2022-07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确诊为重度圆锥角膜且最薄点角膜厚度(含上皮)<400 μm的患者10例14眼,其中男8例12眼,女2例2眼,予以SC-A-TE-CXL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术前和术后1、3、6、12 mo的角膜曲率、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最薄点厚度(TCT)、角膜中心厚度(CCT)、非接触式眼压、内皮细胞密度(ECD)和前后表面最薄点高度以及术后1 mo角膜交联深度。

      结果:患者行SC-A-TE-CXL术后1、3、6、12 mo UCVA和BCVA较术前提高,但总体无差异(F=0.793,P=0.535; F=0.783,P=0.542)。术后各时间点K1、K2、Km和Kmax较术前下降,但总体无差异(F=0.627,P=0.574; F=1.264,P=0.296; F=0.727,P=0.520; F=1.115,P=0.359)。术后各时间点前后表面最薄点高度较术前均下降,但总体无差异(F=1.046,P=0.359; F=1.164,P=0.337)。术后各时间点非接触式眼压较术前提高,但总体无差异(F=0.814,P=0.522)。术后各时间点CCT、TCT和术前相比总体无差异(F=0.931,P=0.453; F=0.782,P=0.542)。术后12 mo ECD与术前相比无差异(t=1.266,P=0.228)。术后1 mo,前节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AS-OCT)显示角膜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前后基质间存在“分界线”,平均深度为124.07±25.13 μm。

      结论:SC-A-TE-CXL能延缓重度圆锥角膜患者的病情进展,安全性高,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重度圆锥角膜的手术方式。

    • 陶露莎,高铃,喻娟,冯英,陈爽,吴敏

      2024,24(4):612-6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2

      Abstract:

      目的:比较IOL Master 700与Lenstar LS900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眼生物测量的差异性、相关性、一致性及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03/2023-03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手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136例136眼,平均年龄57.38±8.08岁。根据眼轴长度(AL)将患者分为3组:A组(26 mm≤AL≤28 mm)41眼,B组(28 mm30 mm)52眼。术前分别使用两种仪器测量AL、平均角膜曲率(Km)、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和白到白距离(WTW)。所有患者均采用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IOL度数,个性化选择适宜的预留屈光度,比较两种仪器的预测屈光误差(PE)和绝对屈光误差(AE)。

      结果:三组患者中Lenstar LS900测量的AL和ACD均大于IOL Master 700测量值(均P<0.05),且两种仪器测量AL的平均差值C组>B组>A组。两种仪器测量LT、Km与WTW值均无差异(均P>0.05)。两种仪器所得各组生物参数均具有正相关性(均r>0.9,P<0.05)且一致性较好(95%LoA范围较窄)。两种仪器计算的AE无差异(P>0.05),但IOL Master 700计算的PE小于Lenstar LS900(P<0.05),且前者远视偏移百分比更低。

      结论: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Lenstar LS900测量AL值大于IOL Master 700,且该差异随着AL的增加而增大,两种仪器对IOL的计算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但IOL Master 700术后屈光误差更小,远视偏移百分比更低。

    • 唐玉容,李富华,贺翔鸽,周晓虹,周毅,王薇

      2024,24(4):618-6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3

      Abstract:

      目的:评估高能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天津爱尔眼科医院、重庆爱尔眼科医院、重庆南坪爱尔眼科医院2019-01/2022-01实施UCP治疗患者110例134眼,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三组患者,记录术后6、12 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以及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等的情况。

      结果:术后6 mo,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继发性青光眼组的眼压与术前相比有差异(均P<0.05)。术后12 mo,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的眼压与术前相比有差异(均P<0.05)。术后6、12 mo,各组视力与术前相比无差异(均P>0.05)。术后6 mo,眼压变化与年龄、既往青光眼手术史、基线白对白(角膜横径)和UCP治疗扇区有相关性(均P<0.05)。

      结论:UCP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其疗效可能受到年龄、既往青光眼手术史、基线白对白(角膜横径)和UCP治疗扇区的影响。UCP对视力没有影响,安全性好。

    • 杨超,易湘龙,张娟,张荣

      2024,24(4):623-6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4

      Abstract: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V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圆度指数等参数,探讨国内不同民族间健康人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差异性。

      方法:选取2022-12/2023-03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四族健康受试者各80例80眼共32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族别分组编号,使用自动验光仪及IOL生物测量仪获取等效球镜及眼轴,使用DRI Triton OCT检测仪获取黄斑区3 mm×3 mm范围的血流图像并通过内置的IMAGENET6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各项血流参数,对比不同民族间各项血流参数的差异以及性别、年龄、眼轴对不同民族人群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影响。

      结果:四组性别、年龄、眼轴、屈光度、图像质量(IQ)无差异(均P>0.05)。族别差异:SCP中,维吾尔族下方VD大于哈萨克族,回族下方VD大于汉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鼻侧VD大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小于其它3个民族,汉族、回族FAZ周长大于哈萨克族,回族FAZ圆度指数小于其它3个民族; DCP中,维吾尔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小于其它3个民族,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大于其它3个民族(均P<0.05)。性别差异:SCP中,汉族女性FAZ面积、周长大于男性,回族女性FAZ圆度指数大于男性(均P<0.05); DCP中,四族女性旁中央凹VD及整体VD均大于男性(均P<0.05)。年龄相关性分析:SCP中,年龄与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呈负相关; DCP中,年龄与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旁中央凹、整体VD呈负相关(均P<0.05)。眼轴相关性分析:SCP中,眼轴与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旁中央凹VD,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 DCP中,眼轴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回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群间黄斑区血流参数存在差异,其中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明显小于其它三族。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性别、年龄、眼轴相关。

    • 马春霞,杨霞霞,田超伟,李曼红,胡丹,王雨生,张自峰

      2024,24(4):630-6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5

      Abstract:

      目的: 观察开放性眼外伤不同时间点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以探讨Ⅱ期玻璃体手术的时机选择。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22-06/2023-02就诊于我院眼科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60例60眼,按Ⅰ期规范化急诊救治手术时间与Ⅱ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不同间隔时间分为治疗组A(间隔时间≤14 d,32例32眼)和治疗组B(间隔时间>14 d,28例28眼)。治疗组A中眼球破裂伤16眼(50%),穿通伤13眼(41%),贯通伤3眼(9%); 治疗组B中眼球破裂伤15眼(54%),穿通伤12眼(43%),贯通伤1眼(4%)。术后随访6 mo,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玻璃体切除手术前两组患者间视力无差异(P>0.05)。术后6 mo,治疗组A中10眼(31%)视力显著提高,21眼(66%)视力有效提高,1眼(3%)视力无改善; 治疗组B中,5眼(18%)视力显著提高,16眼(57%)视力有效提高,7眼(25%)视力无变化,两组比较有差异(U=322.5,P=0.032)。治疗组A中继发性青光眼、硅油依赖、玻璃体再积血、眼球萎缩与治疗组B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 治疗组A术后随访未见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显著低于治疗组B(P<0.05)。

      结论:开放性眼外伤Ⅱ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Ⅰ期救治手术后2 wk内完成预后相对较好。

    • 唐凯莉,王静,赵振波,韩冬,丁雨溪,张劲松,马立威

      2024,24(4):634-6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6

      Abstract: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植入术后早期双眼视觉功能。

      方法:前瞻性研究。观察2019-05/2021-05在我院行双眼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术前和术后1 mo评估双眼全程视力、双眼对比度敏感度、双眼立体视、双眼中间视觉及眩光敏感度、单眼波前像差及视觉质量调查问卷。

      结果:术后1 mo双眼裸眼远视力(UDVA)≤0.00(LogMAR)者35例(100%),双眼UD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CDVA)者16例(46%)。术后双眼裸眼远视力(UDVA)、中视力(UIVA, 80 cm)较术前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下中视力(DCIVA,80 cm)均有所提升(均P<0.05); 双眼术后UIVA(60 cm)与术前DCIVA(60 cm)、双眼术后裸眼近视力(UNVA,40 cm)较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40 cm),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双眼对比度敏感度较术前好转(P=0.001)。术后双眼中间视觉及眩光敏感度(无眩光)、中间视觉及眩光敏感度(眩光),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5)。手术前后双眼5 m和40 cm立体视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除在瞳孔直径3.0 mm下右眼全眼彗差术后较术前中位数减小,余全眼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彗差及球面像差术后较术前中位数均有所增加。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主观视觉质量量表评分总分均值由54.87分显著提升至80.92分(P<0.05),患者术后满意度高、无明确视觉干扰症状。

      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双眼植入ICL V4c术后早期单眼全眼高阶像差虽有所增加,但双眼视觉功能得到改善。

    • 临床报告
    • 邱威,危清泉,龚莹莹,蒋炎云

      2024,24(4):641-6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7

      Abstract:

      目的:评估Haigis、SRK/T、Holladay 1和Holladay 2公式预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拟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08/2021-11于我院就诊的眼轴长度(AL)≥26 mm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8例168眼,根据术前IOL Master 700测得眼轴长度将纳入患者分为5组,其中A组患者37例37眼,26mm≤AL<27 mm; B组患者34例34眼,27 mm≤AL<28 mm; C组患者42例42眼,28 mm≤AL<29 mm; D组患者28例28眼,29 mm≤AL<30 mm; E组患者27例27眼,AL≥30 mm。术后3 mo进行主觉验光,计算各公式预测屈光度的平均算术误差(MN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

      结果:各组中Haigis与Holladay 2公式的MNE与MAE相对较小,且随着眼轴的增长MNE与MAE并未明显增加,而SRK/T、Holladay 1公式随着眼轴的增长MAE与MNE则明显增大,其中C、D、E组中Holladay 1公式的MNE与MAE增大更为明显。

      结论:对于眼轴长度≥26 mm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采用Haigis和Holladay 2公式预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更高。

    • 臧馨怡,毛世兰,谢晋,刘晓敏,李德卫,元静,代云海

      2024,24(4):646-6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8

      Abstract:

      目的:评估Pentacam系统角膜净屈光力(TNP)模式3 mm环的角膜曲率值联合SRK/T公式\〖简写为TNP 3 mm(SRK/T)\〗预测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7/2021-12 LASIK或PRK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患者35例50眼。术前使用TNP 3 mm(SRK/T)计算IOL度数50眼,使用Barrett True-K公式计算IOL度数34眼,使用Olsen 2公式计算IOL度数41眼,每例患者术前至少使用2种公式计算IOL度数,记录患者术后3 mo实际屈光度。比较三种测算方法下IOL度数的预测误差(PE),分析PE在±0.5、±1.0 D以内的患眼比例。

      结果:术后3 mo,TNP 3 mm(SRK/T)、Barrett True-K、Olsen 2 PE分别为-0.02±0.63、-0.54±0.80、0.25±0.80 D(P<0.001),PE在±0.5 D内患眼分别为66%(33/50)、44%(15/34)、37%(15/41)(P<0.05); PE在±1.0 D内患眼分别为88%(44/50)、71%(24/34)、80%(33/41)(P>0.05)。

      结论:Pentacam TNP 3 mm(SRK/T)法操作简便,预测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IOL度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 马平,麦尔阿巴·买买提哈德尔,迪丽达勒

      2024,24(4):651-6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29

      Abstract:

      目的:探讨5 307例新生儿眼底筛查结果及眼底疾病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22-01/12在我院眼科进行眼底筛查的新生儿5 307例,采用RetCam Ⅲ系统进行眼底检查,记录眼底异常情况,分析足月儿发生视网膜出血和早产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影响因素。

      结果:纳入新生儿眼部异常发生率为27.17%,其中视网膜出血发生率最高(61.23%),其次为视网膜渗出(22.95%)、ROP和ROP样视网膜病变(10.68%),牵牛花综合征(0.21%)、白化病性眼底(0.21%)和永存胚胎血管(PFV)(0.28%)发生率较低。足月儿眼部异常发生率低于早产儿(26.30% vs 30.08%,P<0.05),足月儿视网膜出血、视网膜渗出发生率均高于早产儿(P<0.05),早产儿ROP和ROP样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于足月儿(P<0.05)。顺产是足月儿发生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胎龄(32-34、30-31周)、出生体质量(1 500-2 499、<1 500 g)、奶粉喂养、吸氧是早产儿发生ROP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本院新生儿眼部异常发生率较高,通过眼底筛查可及早发现新生儿眼部异常。

    • 李青,岳钟,郭敬云

      2024,24(4):656-6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4.30

      Abstract: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2-12于本院行SMILE或FS-LASIK治疗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76例14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39例77眼)和FS-LASIK组(37例69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wk,1、3 mo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屈光参差度、角膜像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UCVA均较术前改善,彗差、三叶草、球差、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且FS-LASIK组患者彗差、三叶草、球差、总高阶像差显著高于SMILE组(P<0.05)。随访至术后3mo,SMIL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FS-LASIK组(5.2% vs 15.9%,P<0.05)。

      结论:SMILE与FS-LASIK均可有效提高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UCVA,改善视觉质量,但SMILE术后角膜高阶像差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小,整体效果更好。

    全选
    显示模式::
    全选
    显示模式: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燕妮, 刘姗姗, 王继兵

      Abstract: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的应用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安全性与精准性已得到验证。近年来FLACS已逐步应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尤其是PACG患者,因其独特的解剖特点使得常规手术晶体摘除难度与潜在并发症增加,FLACS用于PACG患者优势明显。新近报道FLACS联合MIGS应用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联合GSL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甚至用于抗青光眼术后存有滤过泡的患者,其适应症日趋拓展。FLACS可导致术中短暂眼压升高,眼部参数对术中眼压可产生一定影响,对眼压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FLACS对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相关并发症应引起重视。本文就FLACS在各类青光眼中的应用、对眼压和视功能的影响、特殊并发症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1
    • LASEK、TransPRK、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屈光力及视觉质量分析

      方薇

      Abstract: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屈光力及视觉质量。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1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手术的不同分为LASEK组15例(30眼)、TransPRK组20例(40眼)、FS-LASIK组86例(172眼)。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时裸眼视力、视觉质量、生物力学稳定性、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对比,术后1月、3月时LASEK组、TransPRK组、FS-LASIK组裸眼视力均明显升高(P<0.05)。与术前对比,术后3月时LASEK组、TransPRK组、FS-LASIK组高阶像差、球差、水平慧差、垂直慧差均明显升高(P<0.05)。与术前对比,术后3月时三组CRF、CH、A1T、A2T、HCDA、PD均明显降低(P<0.05),且TransPRK组、LASEK组CRF、CH、A1T、A2T、HCDA、PD水平明显高于FS-LASIK组(P<0.05)。术前及术后1月、3月三组BUT、Sit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月时,三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月及术后3月时,TransPRK组生活质量评分较LASEK组及FS-LASIK组高(P<0.05)。 结论:在治疗屈光不正方面,LASEK、TransPRK、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均可起到一定效果,在改善裸眼视力,矫正屈光度,提高视觉质量方面起到相似的结果,但TransPRK、LASEK具有较FS-LASIK更稳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且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 1
    • 人工晶状体混浊的研究进展

      黄文龙, 雷蔚, 刘锦魁, 韦玉玲

      Abstract:

      人工晶状体(IOL)混浊是白内障术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IOL生产制作过程、IOL本身材质、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手术干预等多种因素相关。各种材质的IOL混浊均有报道,且不同材质IOL混浊形态学改变,病理学特征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不尽相同。随着相关研究的开展,对IOL混浊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本文对IOL混浊的形态学、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D-半乳糖在实验性白内障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孔雪晴, 沙咏怡, 夷成龙, 项敏泓

      Abstract:

      白内障是导致视力障碍或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药物治疗仅针对早期白内障有延缓作用,但发展到中晚期白内障影响视力仍需手术治疗。因此建立实验性白内障模型,探索合适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白内障至关重要。D-半乳糖是诱导实验性白内障模型的常用方法,本文对D-半乳糖诱导白内障模型的发病机制、造模方法以及造模成功的评定标准进行阐述,以期指导白内障防治的相关实验性研究。

      • 1
    • OCT和OCTA在甲状腺相关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郭威, 李冬梅

      Abstract: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严重者可以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性视神经病变( Dysthyroid optic neuropathy,DON ),这是导致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TAO患者存在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并发症DON的发生与视神经缺血有关,因此及早了解和监测患者眼部血流的变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可以获得活体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结构和血管影像,具有非接触、无创伤、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现已用于研究多种眼科疾病和全身疾病对眼部血流变化的影响。截至目前,OCT和OCTA在TAO中的研究由于存在测量技术、混杂因素以及研究人群的差异,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且该领域尚未有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本文主要对OCT和OCTA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术后1年屈光回退角膜地形图变化规律观察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李仲佶

      Abstract: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 矫正中高度近视术后1年屈光回退角膜地形图变化规律,分析屈光回退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于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行FS-LASIK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400例(800眼),将患者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300例)和验证组(n=100例),依照患者术后1年屈光回退发生情况将建模组分为回退组与未回退组两个亚组,观察其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基于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模型区分度。结果 建模组44眼、验证组15眼于术后1年发生屈光回退。建模组中未回退组术后6m、12m时角膜前表面曲率低于回退组(P<0.05);术后1m、3m、6m、12m时回退组角膜增生程度大于未回退组(P<0.05);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屈光回退发生概率值回归方程为:P=1/[1+e-(-5.989+0.127*年龄+2.019*术前屈光度-0.022*术前中央角膜厚度+0.043*切削深度-1.569*切削光学区直径)],Hosmer-Lemeshow检测回归方程拟合优度(P=0.818),利用建模组数据进行内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95%CI(0.843-0.937)],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84.71%;利用验证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0.717-0.959)],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7.57%。结论 构建的风险模型判别效度良好,可用于识别中高度近视患者行FS-LASIK术后1年屈光回退高危人群。

      • 1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与对侧眼影像学特征与年龄的关系研究

      肖蓓, 宋艳萍, 叶娅, 黄珍, 闫明

      Abstract:

      目的:比较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及其对侧眼与年龄相关的临床特征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将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在我院眼科就诊76名 (88只眼) 诊断为CSC患者及其35名(35只眼)CSC患者的对侧眼纳入观察。 76名 (88只眼) CSC患者和35名(35只数)健康眼分别分为 3 个年龄组:中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0岁)和中老年组(>50岁),比较三组不同年龄段CSC及其对侧眼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变化。 结果:中青年组(年龄<40岁)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最大 (P=0.026)。随着分组年龄的增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P=0.012),视网膜下液数量增多 (P=0.04)。中老年组(年龄>50岁)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 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组 (P=0.032)。CSC患者在无症状的对侧眼中,普遍出现SFCT增厚,随着分组年龄增加,对侧眼SFCT逐渐变薄 (P=0.018)。CSC眼和对侧眼均显示涡静脉吻合和扩张。 结论:CSC患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率、视力和视网膜下液的个数与年龄正相关。而CSC患眼和对侧眼的SFCT与年龄负相关。值得注意的是,CSC和对侧眼均表现出涡静脉的吻合和扩张,且对侧眼未来可能发展为CSC的风险。

      • 1
    • 5种公式计算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王开芳, 乔明超, 乔松松, 赵克娇, 王晓明

      Abstract:

      目的:对比观察5种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在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患者IOL屈光度计算中的准确性。 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的既往行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的白内障患者23例(34眼),其中准分子角膜切削术(PRK)病史1例(1眼),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22例(33眼)。白内障术前采用IOL Master700测量眼生物学参数;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真实净屈光力(TNP);眼前节OCT测量净角膜屈光力(NCP)、角膜后表面屈光力、角膜厚度(CCT)。采用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Potvin-Hill Pentacam公式、OCT公式、Barrett True K 公式进行IOL计算后综合选择合适的IOL度数。术后1个月在客观验光的基础上行主觉验光获得术后实际屈光状态,根据术后验光结果计算5种公式的屈光预测误差(RPE),其绝对值为绝对预测误差值(RAE),比较RPE与0的差异及不同公式间RPE、RAE的差异,并统计RAE≤0.5D、≤1.0D内眼数所占百分比。 结果:5种公式计算所得的RPE与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种计算公式的RPE、RAE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54,P=0.696)(H=4.402,P=0.354);Potvin-Hill Pentacam公式、Barrett True K 公式的RAE在≤0.5D内的眼占比分别为26眼(76.47%)、24眼(70.59%),在≤1.0D内的眼占比均为33眼(97.06%)。 结论:Barrett True K 公式、Potvin-Hill Pentacam公式在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患者IOL屈光度计算中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性。由于此类人群角膜屈光力存在差异,IOL度数计算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建议多种公式综合考虑。

      • 1
    • 术前HbA1c水平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影响及阈值效应分析

      杨莉

      Abstract:

      目的:分析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后后囊膜混浊的预测价值及阈值效应。方法:收集就诊的106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36个月是否发生PCO分为PCO组(52例)和非PCO组(54例)。对影响患者术后发生PCO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HbA1c水平与患者术后PCO的发生情况进行阈值效应分析。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评估术前HbA1c水平对患者术后PCO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重采样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对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价。结果:对PCO组和非PCO组进行比较,糖尿病病程、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术前HbA1c、眼轴长度、核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存在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有无DR、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术前HbA1c、眼轴长度、核级均为影响患者术后PCO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曲线拟合发现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患者术后PCO发生的概率呈现上升趋势。阈值效应分析发现,当HbA1c≥7时,患者术后PCO的发生率随着指标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当HbA1c<7时,患者PCO发生率与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敏感性分析显示E值=2.129。验证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安全、可靠。结论:术前HbA1c水平是糖尿病患者术后PCO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患者术后PCO的敏感指标。

      • 1
    • 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单眼遮盖试验前后斜视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刘育榕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眼遮盖试验前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斜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07月至2022年09月间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258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其中男122例,女136例,年龄在5~12岁之间,平均年龄8.0±3.1岁。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检查进行注视看远(6m)及看近(33cm)的斜视度的测量,遮盖患儿非主导眼40分钟后再次检查斜视度。结果:1.单眼遮盖试验前、后看远(6m)斜视度分别为28.23△±10.79△、29.79△±10.8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3,P=0.368)。2. 单眼遮盖试验前、后看近(33cm)斜视度分别为33.14△±8.89△、36.90△±10.7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7,P=0.019)。结论: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单眼遮盖试验对视近斜视度影响大,可以暴露最大斜视度,降低斜视术后欠矫率,为斜视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1
    • 居民青光眼相关知识来源途径及干预效果调查分析

      郑牡丹

      Abstract:

      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青光眼相关知识宣教干预效果与来源途径情况,为提高居民青光眼知识知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数字表法随机抽取752名居民调查青光眼防治知识来源,综合性健康教育干预历时3个月,对青光眼核心知识知晓率进行干预前后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青光眼相关知识来源途径广播电视为33.42%;手机网络为40.90%;卫生宣教为21.47%。宣教干预前青光眼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30.98%;干预后总体知晓率为44.40%,干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2=28.152,P<0.001)。16道题目知晓率宣教干预前后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c2≥13.341,P<0.001)。结论 居民青光眼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手机网络和广播电视为青光眼相关知识主要来源途径,宣教干预是提升青光眼相关知识的有效手段。

      • 1
    • 糖尿病氧化应激环境中α-Klotho对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串扰的影响

      李青博, 王佩玉, 胡立影, 李筱荣, 邵彦

      Abstract:

      目的:探讨糖尿病氧化应激环境中过表达α-Klotho(KL)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迁移、管腔形成以及紧密连接的影响。 方法:将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4HNE组、4HNE+KL组,采用免疫荧光实验观察RAW264.7细胞F4/80的表达情况。制备3组细胞的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HUVECs,分为M?-NC组、M?-4HNE组和M?-4HNE+KL组。采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情况,采用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成管功能,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Claudin 5、Occludin、ZO 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4HNE组RAW264.7细胞F4/80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而4HNE+KL组中F4/80的荧光强度较4HNE组明显减弱(均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M?-NC组,M?-4HNE组的HUVECs增殖能力显著增加,而M?-4HNE+KL组增殖能力较M?-4HNE组显著下降(均P<0.01)。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M?-NC组,M?-4HNE组的HUVECs迁移能力显著增加,而M?-4HNE+KL组迁移能力较M?-4HNE组显著下降(均P<0.001)。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M?-NC组,M?-4HNE组的HUVECs成管能力显著增加,而M?-4HNE+KL组成管能力较M?-4HNE组显著下降(均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 M?-NC组,M?-4HNE组中Claudin 5、Occludin、ZO 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而M?-4HNE+KL组中Claudin 5、Occludin、ZO 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M?-4HNE组明显增加(均P<0.01)。 结论:KL通过改变巨噬细胞激活状态抑制了HUVECs的增殖、迁移、管腔形成,并增强了HUVECs的紧密连接。

      • 1
    • 中药保护视神经挤压伤动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研究进展

      宁志豪, 赵磊, 左韬

      Abstract:

      视神经挤压伤模型是研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和存活机制的常用模型,通过刻意挤压视神经可激活细胞损伤和死亡信号通路,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是视神经疾病的研究热点,中药作为天然药物可通过抑制或激活相关信号通路,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清热类、活血类和补益类中药单体或中药复方是中药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不同功效的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在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方面的作用,以期为中药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1
    • A型肉毒毒素与眼外肌手术治疗大角度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疗效对比

      张炯, 王颖, 郎丽娟, 荣军博, 许丽敏, 郭可心, 张陆希, 李志刚

      Abstract:

      目的: 探讨BTA注射和眼外肌手术治疗大角度(>60PD)AACE的疗效差异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0例大角度(>60PD)AACE患者,记录患者治疗后1,3,6个月时的临床资料,分析三个不同治疗组治疗前后斜视度、视功能、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6个月,手术组和5IU注射组的斜视度均小于2.5IU注射组,手术组和5IU注射组的斜视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5IU注射组治疗后有效率高于2.5IU注射组。治疗后三组各级视功能阳性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2.5IU和5IU注射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 结论: 对于斜视度>60PD的AACE患者,双眼内直肌注射5IU肉毒素可以取得与传统眼外肌手术相当的效果,且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的优势。

      • 1
    • 不同固定方法对豚鼠眼球后极部的固定效果比较

      张秀艳, 尹贻雪, 宋继科, 毕宏生

      Abstract:

      为解决豚鼠眼球组织切片制备过程中所存在的视网膜脱片问题,采用不同固定方法,优化固定效果。方法 2周正常豚鼠(75只)随机分为五个大组(A~E),15个小组,每小组5只。A组(1-3):眼球分别置于FAS、Davidson固定液1(D1)和Davidson固定液2(D2)中固定24 h;B组(4-6):在固定液中固定1 h后剪去角膜,再固定2 h;C组(7-9):在固定液中固定1 h后沿视神经方向将眼球一分为二,再固定2 h;D组(10-12):在固定液中固定3 h后将眼球一分为二;E组(13-15):在固定液中固定3 h后剪去角膜。经染色比较各个小组眼球后极部固定效果。结果 大体观察表明1-6小组、11-15小组所固定的眼球表面光滑圆润,色泽透明,7-10小组眼球凹陷皱缩变形。HE染色表明大部分组别眼球后极部组织切片卷曲缠绕,视网膜脱离;1、5、6、14和15组切片结构规整,其中14组形态最佳,视网膜、脉络膜、巩膜连接紧密,组织结构清晰,细胞排列规整。结论 采用D1固定液固定3h后剪切角膜的固定效果最为理想,适用于豚鼠眼球后极部相关组织研究。

      • 1
    • 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MMP-3、TIMP-3及Col3α1表达的影响

      刘一洁, 郝琪, 卢秀珍, 吴秋欣, 毕宏生

      Abstract:

      目的:探讨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TIMP)-3和III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Ⅲ alpha 1, Col3α1)表达的影响。 方法:-6.0D透镜诱导近视模型,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 NC)组、负透镜诱导型近视(Lens induced myopia, LIM)组、电针干预(Electro-acupuncture, EA)组和假穴(SHAM)组。检影验光检测屈光度,A超检测眼轴长度,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检测 MMP-3、TIMP-3 、Col3α1在 mRNA 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 结果:造模2周和4周后,LIM组与NC组相比近视屈光度和眼轴明显增加(P<0.05);与LIM组相比,EA干预后近视屈光度和眼轴减少(P<0.05)。HE染色显示,NC组视网膜组织各层分界明显,排列规则;LIM组视网膜厚度、内外核层厚度及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不规则;EA组视网膜整体结构较为完善,排列较规则,组织各层形态结构未出现明显异常。Q-PCR 和 WB 检测结果显示,MMP-3、TIMP-3 和 Col3α1 在mRNA 及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中,LIM与NC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与LIM组相比,EA组干预后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电针能够延缓LIM豚鼠近视屈光度和眼轴增长,下调LIM诱导的MMP-3、TIMP-3及Col3α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

      • 1
    • 不同程度近视行SMILE术后有效光学区及角膜高阶像差研究

      潘雪珂, 陆强

      Abstract:

      目的:比较低、中、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的有效光学区和角膜高阶像差。 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行SMILE手术的患者134例,均取右眼入组,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SE>-3.00D,-6.00D0.05),余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随着屈光度数增加而增加,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三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组彗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组彗差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随着手术矫正的屈光度数增加,术后有效光学区减少越多,角膜高阶像差增加更明显;SMILE术后1个月角膜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加。

      • 1
    • 豹纹状眼底与眼部和全身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在人工智能下的识别与量化进展

      潘春杏, 周希瑗

      Abstract:

      豹纹状眼底在近视和老年人群中常见,是一种容易被观察和评估的眼底改变。纵向随访观察到豹纹状眼底改变可以保持长期稳定,也可以进一步发展而导致更严重的眼底病变和视觉质量下降。豹纹状眼底的临床重要性不仅是其作为近视性黄斑病变(myopic macular degeneration, MMD)发展的早期体征,也可以延伸到其他眼部及全身疾病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认知功能障碍、唐氏综合症等领域。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豹纹状眼底的识别、分级和量化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故本文讨论了豹纹状眼底改变相关的眼部与全身疾病及其潜在机制,以及AI对豹纹状眼底的识别和量化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 1
    • 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显著改善 角膜塑形镜佩戴后泪膜稳定性

      李淑琴

      Abstract:

      目的:探究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改善角膜塑形镜佩戴后的泪膜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选取82例82眼(均取右眼数据)自2022年3月至2022年8月于合肥爱尔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初次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玻璃酸钠组(玻钠组)30眼、地夸磷索钠组(地夸组)24眼和地夸磷索钠联合玻璃酸钠组(联合组)28眼,各组患者均佩戴同一品牌的角膜塑形镜。每位患者分别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前,佩戴后1d、1wk、1mo进行非接触式泪膜破碎时间(NIBUT)、非接触式泪河高度(NITMH)和脂质层厚度检查,并记录患者是否有角膜点染。 结果:对于佩戴角膜塑形镜患者,联合组与地夸组在治疗1mo时NITMH与NIBUT较佩戴前升高(均P<0.05)。在佩戴1mo时,联合组的NIBUT和NITMH分别为19.74±3.29s和0.30±0.05mm,均优于地夸组(NIBUT:16.09±2.98s,NITMH:0.22±0.08mm)和玻钠组(NIBUT:15.67±3.90s,NITMH:0.22±0.04mm)(P<0.05)。比较各组脂质层厚度发现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患者角膜点染发生率无明显区别(P>0.05)。 结论:地夸磷索钠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1mo对改善NIBUT和NITMH有更佳的效果,有效提高佩戴角膜塑形镜患者泪膜稳定性。

      • 1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的神经眼科特征

      刘佩, 储昭节, 李波, 蔺雪梅, 刘燕, 宋沉生, 索琰, 赵隽, 吴松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相关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 AMN)的神经眼科特征。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2月1日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并经相关检查确诊为AMN的患者8例(6例女性,2例男性)共14只眼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病前均有2019-nCoV感染史。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间接眼压测定、眼底彩色照相、近红外成像(IR)、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OCT血流成像(OCT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视野、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结果。对纳入患者的神经眼科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纳入的8例患者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0±6.63)岁。病前3~11天(平均5±3.51天)有2019-nCoV感染史,8例患者中有6例在感染2019-nCoV的5天内出现视觉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视物遮挡感;纳入患者的视力在0.08-1.0;视野缺损表现为中心/旁中心暗点或周边暗点。VEP可见P100或P2波幅降低;ERG提示视锥及视杆系统功能受损。在疾病早期,2019-nCoV感染相关AMN患者早期视力、视野和视网膜外层病变大小及形状可能不匹配的情况,并且视力下降与VEP潜伏期延长呈正相关。临床医师需要了解该病的这些特征,应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估患者视功能及预后。结论 除眼底多模影像,2019-nCoV感染相关AMN的神经眼科特征需要临床医师关注,视功能及电生理可以辅助临床更加全面评估患者及判断预后。

      • 1
    • 基因在圆锥角膜发病机制中的影响

      刘才毓, 杨芳文

      Abstract:

      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是一种以局限性角膜圆锥样突起,伴有突起区角膜基质变薄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于青春期前后,表现为双侧发病,是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眼病。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环境因素、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力学刺激等相关,但目前对KC的发生及进展机制尚无确切定论。以角膜重塑相关基因为代表的多种基因已被发现对圆锥角膜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更多的研究仍在挖掘与圆锥角膜发病有关的基因靶点。本文就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基因在圆锥角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靶点及其影响,探索基因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及干预的应用价值,为今后圆锥角膜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1
    • 负载曲安奈德水凝胶缓释片在兔眼微创小梁切除术中 抗瘢痕作用的研究

      何宇, 曾召君, 卢嵩杰, 刘俊巧, 范罕英, 荆琳, 王素贞, 姚曼, 舒静, 曾流芝

      Abstract:

      目的:研究负载曲安奈德的水凝胶缓释片在兔眼“单步隧道法”新型微创小梁切除术(Stab incision glaucoma surgery,SIGS)中的抗瘢痕作用以及其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 48 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 12 只),A组行小梁切除术(Trab),B组行SIGS,C组、D组在SIGS术中结膜瓣下分别植入聚乙烯醇水凝胶(PHAH)薄片及负载曲安奈德的水凝胶(TA/PHAH)缓释片。每组又按观察时间点随机分为 4小组(每组3只),分别于术后第1w、2w、3w、4w观察并记录各组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反应及其它并发症情况,并处死动物,取右眼术区组织行病理组织石蜡切片,并行Masson 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玫瑰红染色及a-SMA、FGF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局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成纤维细胞增殖及I型、III型胶原纤维合成情况,计算并比较各组a-SMA、FGF2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阳性面积比。 结果:术后2w SIGS+TA/PHAH组均保持了弥散隆起的功能性滤过泡,而Trab组、SIGS组和SIGS+PVAH组均有术眼出现扁平滤过泡。术后4w Trab组、SIGS组、SIGS+PVAH组分别有2只眼(16.6%)、3只眼(25%)、6只眼(50%)存在功能性滤过泡,而SIGS+TA/PHAH组尚有9只眼(75%)保持了功能性滤过泡。 Masson染色显示:术后4w SIGS+PHAH组和SIGS+TA/PHAH组水凝胶均未降解,相对于Trab组和SIGS组,滤过道更为明显,有较少胶原纤维增生。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术后4w,与Trab组、SIGS组和SIGS+PHAH组相比,SIGS+TA/PHAH组的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的表达更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术后1w,SIGS+TA/PHAH组a-SMA表达较Trab组和SIGS组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2w Trab组和SIGS组a-SMA表达最高,而SIGS+PHAP组和SIGS+TA/PHAH组术后2w结膜组织中a-SMA表达较前两组均显著降低(P<0.01)。与Trab组相比,SIGS+PHAH组术后1w、2w、3w,SIGS+TA/PHAH组术后1w、2w、3w、4w FGF2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SIGS组相比,SIGS+TA/PHAH组术后4w FGF2表达明显升高(P<0.05)。 结论:兔眼SIGS手术中联合结膜瓣下填充负载曲安奈德的水凝胶缓释片能有效抑制手术区滤过道瘢痕化,可能是TA抗瘢痕作用与水凝胶支架作用的共同结果。

      • 1
    • 探讨健脾补肾益视方对小鼠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李妍, 牟琳, 陈廷

      Abstract:

      目的 探讨健脾补肾益视方对碘酸钠诱导的小鼠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dry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dAM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27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中药组,每组各9只,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hong,HE)染色观察视网膜的结构形态,二氢乙锭(Dihydroethidium,DHE)染色荧光观察小鼠视网膜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视网膜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2 type1, 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 1-α,PGC-1α)蛋白表达。结果 (1)视网膜结构形态 模型组视网膜结构见外核层细胞数量轻微或轻度减少,外核层局部区域变薄,外界膜分界不明显,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轻微或轻度肿胀,视网膜细胞排列轻微或轻度紊乱;中药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及光感受器层明显改善。(2)氧化应激 DHE染色荧光结果显示,造模14天后,模型组的ROS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中药组的ROS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生化结果显示,造模14天后,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SOD水平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3)SIRT1/PGC-1α蛋白表达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7天和造模14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IRT1和PGC-1α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SIRT1和PGC-1α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中药健脾补肾益视方可改善碘酸钠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氧化应激状态,减少对视网膜组织的损伤,可能是通过PGC-1α/SIRT1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这将为临床治疗dAMD提供参考。

      • 1
    • 纹眼线诱导大鼠睑板腺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胡芬, 王贺, 赵凯, 陈舒文, 陆秋辰, 刘倩, 李明新

      Abstract:

      目的:介绍一种通过纹眼线的方式诱导大鼠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模型。 方法:选取20只SD大鼠,随机取10只右眼纹眼线后为眼线组,剩下10只不采取处理为正常组,建模成功后分别在 1w、2w、4w后用裂隙灯观察角膜形态,并计算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角膜不规则评分,以评估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临床指标改变,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角膜组织结构,4w后完成临床指标记录后,取眼球及眼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HE 染色观察角膜、睑板腺结构,PAS 染色观察结膜杯状细胞情况,ORO染色观察脂滴情况。 结果:裂隙灯检查结果显示,眼线组大鼠眼睑黑色色素在位,眼睑无变形及疤痕,角膜上皮粗糙,荧光素染色阳性,呈点片状着染。眼线组建模后1w、2w、4w,与正常相比,眼线组 BUT 均明显缩短、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下降,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角膜不规则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01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眼线组角膜上皮细胞减少,体积增大,基质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ORO染色结果显示眼线组脂滴减少,随观察时间增长ORO染色呈现下降趋势。HE染色结果显示,眼线组色素阻塞睑板腺开口,随着时间的增长,睑板腺腺泡组织相对变小,腺泡数量减少。PAS 染色结果显示,眼线组结膜 PAS 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降低。 结论:纹眼线所用颜料的颗粒会随着纹刺眼线时间的延长,色素颗粒扩散移行至睑板腺附近后,堵塞睑板腺开口,使其睑酯分泌减少,腺泡萎缩,而导致睑板腺功能功能障碍。

      • 1
    • 6~48个月婴幼儿Spot屈光度异常结果分析

      张永强, 艾咏归, 刘晓慧, 杨孝颖, 何娇

      Abstract:

      目的: 分析6~48个月婴幼儿屈光异常情况,为婴幼儿屈光不正矫正及弱视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6~48个月婴幼儿使用Spot 双目视力筛查仪进行自然状况下验光,根据Spot屈光筛查仪4 岁以下儿童转诊标准,收集屈光异常婴幼儿临床资料;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视网膜检影验光,并对验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根据转诊标准共收集Spot屈光度异常婴幼儿168例(336眼)。其中远视及散光异常占比高,分别为38.39%和28.57%,而近视占比低(12.20%)。168例Spot屈光度异常婴幼儿中,屈光参差(≥1.00D)共90例,其中散光性屈光参差41例(45.56%)、远视性屈光参差33例(36.67%),近视性屈光参差16例(17.78%)占比最少。(2)共109例 Spot屈光度异常婴幼儿完成睫状肌麻痹剂视网膜检影验光。对其Spot屈光度与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结果差异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散光度差异为0.34±0.64D(P<0.001),远视度差异为 -2.10±1.27D(P<0.001),近视度差异为-0.43±0.91D(P=0.023);虽然二者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二者散光度、远视度及近视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694, 0.762, 0.909)。 结论: 6~48个月婴幼儿Spot屈光异常主要以散光、远视异常和屈光参差为主,近视度异常较少;对Spot筛查异常者应进一步睫状肌麻痹剂视网膜检影验光,给予配镜矫正,有效防止婴幼儿屈光性弱视。

      • 1
    • 丹蒌片通过Keap1-Nrf2/HO-1通路缓解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蔺彦娜, 吴惠琴, 郑博, 陈晓冬, 雷鹏, 陈梦涵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丹蒌片对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RIRI) 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ApoE-/-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6周,通过前房灌注加压法建立RIRI模型,分为对照组 、RIRI模型组及丹蒌片低、中、高剂量干预组 (灌胃1g/kg/d、2g/kg/d、4g/kg/d )。采用苏木精-伊红(HE) 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Keap1、Nrf2、HO-1、Sod2 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IRI模型组视网膜萎缩,厚度变薄,细胞凋亡率增加(均P<0.001),视网膜组织中Sod2蛋白水平表达下降(P<0.001),Keap1蛋白水平表达量升高(P<0.001);与RIRI模型组比较,丹蒌片中、高剂量组视网膜厚度增加(P<0.05);丹蒌片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丹蒌片低剂量组视网膜中HO-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视网膜中Nrf2、HO-1蛋白表达上调(P<0.05),Keap1蛋白下调(P<0.05)。结论:丹蒌片能缓解RIRI小鼠模型视网膜萎缩变薄,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通过调控Keap1-Nrf2/HO-1信号通路降低RIRI氧化应激反应发挥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 1
    • PEI联合术中房角镜下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对中晚期PACG的疗效分析

      高思佳, 闻郁, 万茜茜, 刘贺婷, 陶黎明

      Abstract: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PEI)联合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goniosynechialysis, GSL)及房角切开术(goniotomy, 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中晚期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共65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32只眼)和对照组(33只眼)分别行PEI+GSL+GT和PEI+GSL。评估两组手术前、术后1天、1周、1、3、6个月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分别评估视野、杯盘比、前房角开放范围。结果:PEI+GSL+GT组术后6个月的平均降眼压幅度(11.12±8.53 mmHg)高于PEI+GSL组(8.32±4.17 mmHg),分别较术前降低44.57±21.79%和35.20±17.94%。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平均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术后6个月的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及BCVA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均P<0.01),术后用药数量及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视野平均偏差及杯盘比(C/D)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PEI+GSL组术后6个月的房角关闭范围大于PEI+GSL+GT组(P=0.001)。两组均未出现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EI+GSL+GT比PEI+GSL更有效。

      • 1
    • 基于CiteSpace的间歇性外斜视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王露珏, 李媛, 牛同欣, 邓静, 石禹贤, 齐欣, 李筠萍

      Abstract: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方法:检索2003至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文献计量学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CiteSpace6.2.R2软件对年发文量、国家、机构、杂志、作者、参考文献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从2003年到2022年,共检索到620篇间歇性外斜视相关文献,年发文量呈稳定增加的趋势。韩国和美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最具有生产力的机构为Mayo Clinc。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Holmes JM。刊文量最多的期刊是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 (J AAPOS)(78篇文献)。关键词和突现词分析可总结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流行病学、正位、复发。 结论: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客观反映出2003至2022年间歇性外斜视文献数量变化及分布情况,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热点已从其手术和流行病学逐渐转移到融合和复发等方面。

      • 1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赵颖, 刘大川

      Abstract:

      目的 分析影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收集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NPDR)患者同时进行随访观察,将队列中由NPDR进展为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PDR)的患者共77例作为队列中的病例组,未进展为PDR的NPDR患者共115例作为队列中的对照组进行队列内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将NPDR与PDR两组指标(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以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作为自变量,PDR作为结局变量,对DR进展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对DR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诊断试验评价(以ROC曲线下AUC面积>0.5为有诊断意义),确定最佳诊断分界点。结果 1)NPDR与PDR两组资料对比:眼底激光、玻璃体切除手术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PDR占41.7%,NPDR占23.4%)及玻璃体后脱离(PDR占0%,NPDR占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中糖化血红蛋白、血尿素氮、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沉及同型半胱氨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血压、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及全身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梗死及糖尿病肾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筛选最终DR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有: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1.587,p=0.005),尿素氮BUN(OR=1.456,p=0.008),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OR=0.540,p=0.038),血沉ESR(OR=1.122,p=0.005),同型半胱氨酸HCY(OR=1.838,p=0.002)。3)采用ROC曲线分析对DR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诊断试验评价,HbA1c最佳诊断分界点为>8.18(敏感度86.7;特异度79.2);BUN最佳诊断分界点为>5.46(敏感度88.9;特异度75.3);ESR最佳诊断分界点为>8.93(敏感度80.6;特异度78.7);HCY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3.95(敏感度85.6;特异度79.7)。结论 研究显示了HbA1c、BUN、MCH、ESR及HCY是DR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HbA1c、BUN、ESR及HCY是DR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CH是DR进展的独立保护因素。

      • 1
    •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眼后段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谢婧, 赵粟, 王正静, 蒲丽, 赵薇

      Abstract:

      眼部复杂的给药屏障使得传统眼用制剂难以经眼表到达眼后段病变组织。因此,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在眼后段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侵入性的给药途径存在药物半衰期短、需反复注射、并发症多等缺陷。当前,纳米制剂新型眼部药物递送系统,因其能克服眼部给药屏障、增强药物渗透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使得药物高效递送至眼后段成为可能。但有关纳米递送药物所使用的载体材料相对繁杂,同时各项研究结论亦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后期相关药物的研发。因此,本综述以眼部给药的主要生理屏障为研究基础,重点概述了各类常见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眼后段疾病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其在眼后段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眼后段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策略。

      • 1
    • 电针通过HMGB1/RAGE信号通路改善小鼠干眼模型眼表炎症的机制研究

      吴霞, 丁宁, 郇梦婷, 甘丽祯, 管抒扬, 范一梦, 韩雨桐, 韦庆波, 吴云川

      Abstract:

      目的:通过对干眼小鼠模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通路的研究,探讨电针改善小鼠干眼眼表炎症的机制。 方法:3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各6只。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造模成功后,西药组氟米龙滴眼液滴眼,电针组予电针治疗,假电针组钝头针点刺,均干预14d。检测小鼠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FL),光镜观察角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角膜中HMGB1、RAGE的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电针组和西药组FL明显下降(P<0.01),上皮细胞脱落减少,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HMGB1、RAGE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 结论:电针改善干眼小鼠角膜炎症,可能与HMGB1/RAGE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 1
    • 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安全性及其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蒋鹏飞, 徐珊, 祝寿辉, 潘冰心

      Abstract:

      近视是危害全世界眼健康的常见眼科疾病,我国近视发病率较高,近视成为影响青少年眼健康最突出的问题,近视防控工作已刻不容缓。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种原理设计的离焦软镜在近视防控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本文总结了离焦软镜控制近视的原理及其对角膜、视功能的影响,并基于当前研究评价离焦软镜对近视的防控作用。

      • 1
    • XEN引流管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赵茹梦, 崔慧玲, 任静, 王迪, 李海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XEN引流管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处理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pen Angle Glaucoma, OA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OAG患者37例(37眼),按初始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与否分为初次青光眼手术组17例(17眼),多次青光眼手术组20例(20眼),记录各随访时间点的眼压、降眼压药物种类及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大于1年。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初次与多次青光眼手术组眼压分别从术前基线眼压(27.56±9.94)(28.43±14.18)mmHg降至(15.16±3.65)(17.18±5.83)mmHg,较基线眼压分别下降55.01%和60.43%(t=4.863, P<0.001;t=3.255, P=0.004)。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降低,组间无交互作用(F时间=6.876, P时间<0.001, F时间x组间=0.959, P时间x组间=0.458, F组间=0.242, P组间=0.626)。两组手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47.06%和45.0%,条件成功率为76.47%和75.0%(Z=-0.115, P=0.909),完全成功与条件成功累积生存率分析均无统计差异(χ2=0.042, P=0.838; χ2=0.004, P=0.949)。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降眼压药物均由术前的3[2,3]种减少为1[0,2]种(Z=-3.289,P=0.001;Z=-3.796,P<0.001),组间无差异(Z=-0.581, P=0.561)。术后短期并发症以低眼压为主,前房出血次之,远期并发症以滤过泡包裹为主,除外引流管暴露及脱落各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XEN引流管植入联合MMC处理治疗初次与多次手术OAG均安全有效,但多次治疗组滤过泡包裹发生率高。

      • 1
    • 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玉娇

      Abstract:

      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是目前近视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角膜塑形镜材料和设计的持续革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在多项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研究显示,角膜塑形术在控制近视进展中效果显著,尤其中度近视儿童更佳。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减缓眼轴增长,对调节功能也有积极影响,但亦存在对视觉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的潜在风险。因此,在选择镜片设计和患者适配性时,需权衡视觉质量与近视控制效果,力求最佳平衡。尽管角膜塑形术在近视防控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关于其长期控制效果的稳定性、对视觉质量影响的程度与机制等仍存在争议。同时,与其他近视防控手段的联合应用展现出增强效应的潜力。然而,关于停用后的近视反弹情况,仍需要更多临床数据支持。本文旨在对角膜塑形镜的设计、近视进展控制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

      • 1
    •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的临床试验的研究与进展

      孔云珠, 龚轶, 邵彦

      Abstract: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不可逆性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经成为新生血管性AMD的一线治疗方法,极大地改变了其预后,但干性AMD还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以预防为主,目前几种临床治疗方法正在探索之中,包括抗氧化治疗、补体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基因治疗等。本综述主要是对现有的治疗干性AMD的临床试验及其进展进行了归纳,以提供治疗干性AMD的未来前景。一些临床试验已经得出了治疗干性AMD有希望的结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取得成功,为干性AM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1
    •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移入前房的研究进展

      刘勇, 阎静

      Abstract: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不仅能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非感染性后葡萄膜炎,还能治疗内眼手术后黄斑水肿和其他炎症相关的眼底疾病继发的黄斑水肿。随着Ozurdex广泛应用,不常见的并发症,如Ozurdex移入前房,逐渐受到重视。Ozurdex移入前房多见于悬韧带-晶状体囊膜复合体不完整、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眼。Ozurdex移入前房后多沉于下方房角,似前房积脓,可引起视力下降和眼痛,常并发角膜水肿和高眼压。合并角膜水肿的患眼应尽快复位或取出Ozurdex,以降低角膜内皮失代偿风险。缩瞳和避免诱因,如俯卧、跳跃、长途飞行等,可以预防Ozurdex移入前房。本文主要综述了Ozurdex移入前房的研究进展,以期为Ozurdex移入前房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参考。

      • 1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视网膜病变的小型病例研究

      杨馥宇, 刘胜男, 陈松, 刘媛媛, 郭佳茹, 周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性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模影像特征,探讨相关发病危险因素,并分析治疗和预后结果。方法 2022-12-13至2023-1-13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临床确诊的COVID-19相关性视网膜病变患者7例7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IR、SD-OCT、FAF、FFA、ICGA等检查;狼疮抗凝物试验、抗核抗体、vwF:Ag、蛋白C活性、游离蛋白S含量、C-反应蛋白、FIB、APTT、PT、INR、血清D-二聚体等检验。观察其多模影像特征,分析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例CRVO表现与既往CRVO不同,即患者均为青年,视网膜出血呈中心白点状的类圆形、梭形出血斑;1例vWF:Ag测定:161.8%↑,另1例血清学检验狼疮抗凝物试验(+)。2例MEWDS,FAF示后极部散在圆点样高自发荧光,给予激素治疗后预后良好。3例AMN患眼IR示黄斑旁边界清楚的低反射病灶,SD-OCT示ONL、ELM高信号,EZ/IZ信号断裂,预后良好。结论 COVID-19感染后可能引发炎症风暴,并可能累及视网膜各层组织及血管,导致视网膜多种病变发生,包括CRVO、AMN、MEWDS,激素治疗可能有效,多预后良好。其中CRVO眼底出血可见Roth斑,狼疮抗凝物和vWF增高可能是COVID-19感染后易发CRVO的危险因素。

      • 1
    • 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联合氟米龙滴眼液对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

      李昆, 李鹏, 刘擎

      Abstract:

      目的:评价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联合氟米龙滴眼液对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6/ 2022-08就诊接受治疗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共115例(均双眼发病),在常规使用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的同时根据是否联合使用氟米龙滴眼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及体征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BUT均长于治疗前,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 结论: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延长泪膜破裂时间,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提高疗效,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因此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 1
    • 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王雪, 吕洋

      Abstract: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全球近视患病率日益上升,这引发了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近视易合并其他严重的眼科疾病,尤其是高度近视(HM)患者,常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屈光状态正常的人群。当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存时,病情变得尤其复杂。近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集中关注患者的眼底改变特征。从高度近视眼中早期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这是对两种疾病深入了解并进行有效防治的关键。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面对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 1
    • 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小梁网病理改变及相关分子机制进展

      王佳佳, 张静琳

      Abstract:

      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GIOH)是一种由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高眼压,如果长期处于GIOH状态,可能会出现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发展成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GIG),最终致盲。降低并控制眼压是防治青光眼的主要策略。多项研究表明,GIOH主要与小梁网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有关。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变小梁网的结构和功能,这有助于探索GIOH发生机制。因此本文就GIOH小梁网的病理改变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GIOH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1
    • 干眼患者泪液相关检测指标及技术的研究进展

      钱金梅, 蔡岩

      Abstract:

      泪液质和量的检查是诊断干眼的重要指标。临床常用诊断干眼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对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的检测以评估其严重程度,而实验室条件下对泪液成分进行分析标记以诊断临床分型,也指导临床对相关成分进行补充以有针对地对其进行治疗。准确评估泪液的产生和成分的变化使临床医生能够有效监测干眼的严重程度并评估治疗措施的有效性。随着近年来光学成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临床泪液的相关指标及检查技术方法与其相结合,一些新的检测手段得以应用,可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精准的检测,极大提高了临床上干眼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1
    •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宋诗易, 梁亮

      Abstract: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细胞坏死,是涉及效应分子参与的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凋亡、自噬和焦亡等多种形式。PCD参与人类正常生理活动的诸多环节,更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青光眼的发生与多种PCD的相关蛋白异常表达有关。本文将对青光眼发病过程中与PCD相关的机制作一综述。

      • 1
    •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林铁柱, 沈丽君

      Abstract: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ION)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根据是否存在视盘水肿,ION可分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AION)和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os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PION),其中AION更为常见(90%);根据是否患有血管炎,可分为非动脉炎性ION和动脉炎性ION。几种类型ION均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都常表现为无痛的突发视力下降伴有视野缺损,但致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却明显不同。所以,对于ION,早期识别和鉴别至关重要,特别是确定巨细胞动脉炎的可能性和立即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本文就几种类型ION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和管理做一综述,以期更好的帮助临床ION相关工作,改善其总体预后。

      • 1
    • 脂质代谢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宋维晨, 陈雯, 池敬毅, 祝文文

      Abstract: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与年龄相关的视网膜疾病。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促进了nAMD的进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包括脂肪酸、胆固醇、脂质代谢基因变异等影响因素。脂质代谢紊乱通过刺激氧化应激和抑制自噬引起了视网膜血管异常和炎症反应,进而加速新生血管的形成和黄斑区细胞及组织的损伤。在动物实验中,针对脂质代谢紊乱开发的药物证实了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是一种潜在的治疗nAMD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本文对脂质代谢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nAM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1
    • PI3K/AKT通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调控作用

      李宝花, 亢泽锋

      Abstract: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以神经退行性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为其主要特征。目前,DR的治疗主要关注于晚期并发症的处理,没有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证据表明,PI3K/Akt通路作为细胞周期过程中重要的胞内信号通路之一,参与了DR发病的全过程。本文主要从PI3K/AKT信号通路的结构组成、激活和阻止途径、传导路径、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综述其在DR中的作用,并探讨靶向PI3K/AKT通路治疗DR的潜力。

      • 1
    • 美容相关眼部损伤的临床观察

      焦剑, 华文, 佘重阳, 朱薇薇, 李学东

      Abstract:

      目的:探讨美容相关眼部损伤急性期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10月因美容导致的眼部损伤患者,回顾分析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伤眼别、临床表现、致伤原因、治疗过程及预后。 结果:所有5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8.4?6.7)岁。单眼损伤17例,双眼损伤36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眼部损伤可累及同一眼。导致眼部损伤的主要美容操作包括:文眼线(38眼);嫁接睫毛(18眼);去除假睫毛(11眼);涂睫毛膏(8眼);双重睑手术(6眼);其他(8眼)。急性期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从轻度异物感到视力明显下降、剧烈眼痛、畏光流泪等。主要眼部损伤类型包括:角膜损伤(52眼);眼睑接触性皮炎(26眼);结膜炎(19眼);眼睑反应性水肿(13眼);眼表异物(12眼);睑缘细菌性感染(10眼);其他(5眼)。经过治疗大多数患者于1-2周内痊愈,少数患者出现丝状角膜炎或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 结论:美容相关眼部损伤见于中青年女性,引发眼部损伤最常见的美容操作是文眼线,最主要损伤类型为角膜损伤。美容相关眼部损伤多数可以预防,治疗方法有效且总体预后良好。

      • 1
    • 蒙药明目十一味丸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苏日古嘎, 冉琳琳, 晓琴

      Abstract:

      目的:蒙药明目十一味丸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本研究全部病例来自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2020/11- 2021/12收治的wAMD患者72例(72只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只眼,连续3mo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ml。联合治疗组在玻璃体腔注药术后第2天起给予明目十一味丸,3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不给予蒙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视网膜中央厚度变化(CMT)及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BCVA(字母数)均较基线改善(P<0.05),CMT均较基线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BCVA(字母数)术后3mo(17.92±7.30 vs 14.56±6.19,P<0.05)、术后5mo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19.28±6.82 vs 15.64±6.26,P<0.05);联合治疗组CMT术后3mo低于对照组(268.44±69.64 μm vs 310.94±71.19 μm,P<0.05),对照组术后5mo较术后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CMT术后5mo低于术后3mo(261.06±69.19 μm vs 268.44±69.64 μm,P<0.05) ,联合治疗组CMT术后5mo低于对照组(271.06±69.19 μm vs 309.89±71.68 μm,P<0.05);术后3mo两组mfERG中N1、P1波振幅密度均高于基线(P<0.05),术后3mo联合治疗组N1、P1波振幅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1波潜伏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1波潜伏期均缩短(P<0.05),治疗组P1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本组病例证实明目十一味丸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wAMD在改善视力和降低黄斑水肿方面具有明显疗效,但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临床试验验证。

      • 1
    • 自适应光学视觉模拟器测量波前像差的重复性及与OPD-Scan III的一致性研究

      王艳, 廖萱, 兰长骏, 李彪, 苗壮, 谭青青, 秦苏云, 黄欢

      Abstract:

      目的:评价自适应光学视觉模拟器(VAO)测量全眼高阶像差的重复性及与OPD-Scan Ⅲ测量全眼高阶像差的一致性。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3-8/9近视患者204例均对右眼进行测量。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检查者分别使用两设备进行检查,使用VAO测量4.5mm瞳孔直径下3-6阶的高阶像差,VAO和OPD-Scan III测量的3-6mm瞳孔直径下全眼总高阶像差(tHOA)、球差(SA)、彗差(Coma)和三叶草像差(Trefoil),评估VAO测量全眼像差的重复性及两台设备的一致性。 结果:重复性评价方面,VAO测量全眼的高阶像差均显示较高的重复性(0.767≤ICC≤0.941、Sw<0.01μm、TRT<0.1μm)。一致性评价方面,4-6mm瞳孔直径下VAO与OPD-Scan III的Coma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瞳孔直径下全眼总高阶像差的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O与OPD-Scan III的3mm瞳孔直径下各阶像差以及4mm、5mm瞳孔直径下的SA、4mm瞳孔直径下的Coma测量值的95%LoA<0.1,显示一致性较好,其余瞳孔直径下的像差测量值的95%LoA>0.1,显示一致性较差,两台设备3mm(r=0.218-0.317,P<0.01)、4mm(r=0.406-0.672,P<0.01)、5mm(r=0.538-0.839,P<0.01、r=0.030-0.109,P>0.01)以及6mm(r=0.369-0.766,P<0.01)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测量值差异较大。 结论:VAO测量3~6mm瞳孔直径下全眼高阶像差结果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但VAO与OPD-Scan III的3-6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高阶像差测量值存在差异性,一致性较差,临床应用不可互换。

      • 1
    • 益景汤调控MMPs/TIMPs相关分子拮抗高糖诱导的iBRB模型基底膜损害

      赖思艺, 邱心悦, 何建忠, 王航, 孟春, 刘光辉

      Abstract:

      目的 观察益景汤拮抗高糖诱导的体外iBRB模型基底膜损害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ECs和RMPs构建体外iBRB模型,随机分成低糖组、高糖组,米诺环素组及益景汤组,分别予25mmol/L葡萄糖、60mmol/L葡萄糖、60mmol/L葡萄糖+10ug/mL米诺环素、60mmol/L葡萄糖+10%益景汤含药血清干预,各组干预12h后终止孵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BM相关蛋白(CⅣ、LN)及MMPs/TIMPs相关蛋白(MMP-2、MMP-3、MMP-9、TIMP-1、TIMP-2)的表达。结果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CⅣ蛋白表达增加,高糖组、米诺环素组LN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益景汤及米诺环素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CⅣ、LN蛋白表达增加,益景汤组、米诺环素组与高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米诺环素组MMP-2、MMP-3、MMP-9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益景汤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MMP-2、MMP-3、MMP-9蛋白表达增加,益景汤组与高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糖组、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各组之间TIMP-1、TIMP-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益景汤可能通过调控MMP-2、MMP-3、MMP-9、CⅣ、LN的表达,干预高糖介导的BM重塑,抑制iBRB的损害,从而干预DR。

      • 1
    • 褪黑素调节血管生成在眼底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杨凌齐, 李鉴峰, 吕洋

      Abstract:

      血管生成是涉及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关键步骤,而促/抗血管生成因子又参与血管生成的始终,褪黑素是人脑松果体的合成产物,作用于人体各个系统中。本文简述了褪黑素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及生理功能,归纳了褪黑素在不同的条件下调控促/抗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MMP)在眼底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中参与血管生成;此外,还总结了褪黑素调控多种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在眼底疾病中产生抗炎症、抗氧化、免疫反应等作用,从而得出了褪黑素在眼底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潜在治疗,以期为治疗眼底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 1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陈娟, 张韫琦, 谢素贞, 任建兵, 李静, 聂川, 梁志江, 何其祯, 黄学林, 罗先琼

      Abstract:

      目的: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ranibizumab,IVR)与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Conbercept,IVC)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571例(1100眼)初次治疗方法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RO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儿分为IVR组和IVC组;根据ROP的病变程度分为急进型ROP(Aggressive ROP,A-ROP)、Ⅰ区1型ROP和Ⅱ区1型ROP。随访时间至少至术后3个月。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ROP病变复活情况、复活的间隔时间、复活后是否再次治疗、再次治疗方法等。结果:A-ROP中,IVR组和IVC组复活率分别为34.5%、10.0%,Ⅱ区1型ROP中两组复活率分别为15.9%、5.3%, 差异统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区1型ROP中两组复活率为30.2%、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复活间隔时间在不同严重程度的ROP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OP中,IVR组再次治疗率为29.6%,IVC组再次治疗率为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9,P=0.009);Ⅰ区1型ROP中,IVR组再次治疗率为16.7%,IVC组再次治疗率为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结果P=0.758);Ⅱ区1型ROP中,IVR组再次治疗率为6.3%,IVC组再次治疗率为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2,P=0.020)。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均为ROP治疗的有效手段。两种药物对A-ROP和Ⅱ区1型ROP中的的首次治愈效果有明显差异,且IVC组的复活率和再次治疗率远低于IVR组。

      • 1
    • 巩膜固定囊袋张力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马刚, 刘玉强, 赵国良, 付梦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巩膜固定囊袋张力环(scleral-fixated capsular tension ring, SFCTR)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连续选取2018.12~2023.02行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患者14人(14眼),年龄69.86±5.67岁,术前裸眼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为1.13±0.56(logarithm of the 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LogMar),晶状体脱位的范围为159.64±56.31°。术前行眼科常规检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并记录晶状体脱位的范围。术后行视力、验光、眼压,并记录IOL的位置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1.92±1.36年。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SFCTR和囊袋内IOL。末次随访UDVA为0.20±0.18(LogMar),矫正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为0.16±0.17(LogMar),术后UDVA及CDVA与术前UDVA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裂隙灯检查见IOL位于囊袋内,位置居中。UBM检查见CTR和IOL位于囊袋内,囊袋赤道部与睫状突的距离在各个方向相等。 结论: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 1
    • 缝线引导下穿透性粘小管成行术治疗原发性开角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陈丽娜, 靳琳, 孙露丹

      Abstract: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缝线引导下穿透性粘小管成行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53例(53只眼)POAG(晚期)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16例,年龄55-88岁。26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A组),27例行缝线引导下穿透性粘小管成行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B组)。比较术前两组的视力、年龄、性别、眼压、使用降眼压药水数量。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抗青光眼药物数量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末次随访时间手术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年龄、性别构成比、眼压、抗青光眼药物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4,P=0.116;F=7.445,P=0.371; F=1.27,P=1.171; F=0.846,P=0.083).A组和B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均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房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浅前房和脉络膜脱离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比较无明显差异(F=-3.264,P=0.182),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64,P=0.206)。术后6个月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P=0.691;χ2=0.919,P=0.340)。结论:缝线引导下穿透性粘小管成行术治疗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与小梁切除术相当。

      • 1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吴斯慧, 崔彦

      Abstract:

      外泌体是直径为40-100nm的细胞外囊泡,其中含有蛋白质、microRNA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并经由不同途径转运至细胞内。研究证实,外泌体能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进展,通过不同的方式,包括直接调控和递送不同的miRNA、长链非编码RNA来修改细胞增殖/凋亡因子、抗氧化调控因子、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水平的变化,进而抑制高糖引起的视网膜炎症、新生血管形成、微血管损伤及血管渗漏等视网膜损伤。本文就外泌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1
    •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 Treg 的发展及应用

      杜鑫, 关瑞娟, 亢泽峰, 李凌, 晏鑫, 张晓英

      Abstract:

      角膜移植术是角膜盲的有效治疗方式,是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希望。角膜无血管、无淋巴管,被称为免疫赦免器官,因此角膜移植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移植术,但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然是角膜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反应主要是免疫细胞向淋巴组织、炎症部位的定向移动,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可以通过调节和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化来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减轻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同时,本综述也探讨了应用冬虫夏草提取物FTY720可增强Treg的有效性。据此,我们对Treg在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的来源、作用机制以及治疗多个方面做一简单综述,以期为后续针对开展临床应用转化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1
    • 纳吸棉鼻腔填塞对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影响

      刘珍凯

      Abstract:

      目的:探讨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术后可吸收性填充材料纳吸棉鼻腔填塞对术后再出血、鼻腔不适感及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眼科因单眼慢性泪囊炎行En-DCR的患者101例(101眼),所有患者均常规黏膜吻合的En-DCR手术,术中吻合口均填充自交联透明质酸钠,根据术后是否在吻合口周边鼻腔填塞纳吸棉随机分成两组即填塞组和非填塞组。所有手术均有同一医生完成。术后随访9月,比较两组术后再出血情况、鼻腔舒适度及术后成功率(包括解剖成功率和功能成功率)。 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94例(94眼),其中填塞组45例(45眼),非填塞组49例(49眼)。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常规En-DCR手术。术后再出血情况:在填塞组1例,即术后再出血概率为2.22%(1/45);在非填塞组9例,即术后再出血概率为18.37%(9/49)。术后鼻腔不适感:在填塞组2例,即术后不适感为4.44%(2/45);在非填塞组9例,即术后不适感为18.37%(9/49)。术后解剖成功率:在填塞组为93.33%(42/45)、非填塞组为87.76%(43/49);术后功能成功率:在填塞组为88.89%(40/45)、非填塞组为85.71%(42/49)。术后再出血情况和鼻腔不适感,填塞组好于非填塞组(P<0.05);而对于术后成功率(解剖成功率和功能成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眶脂肪脱垂、脑脊液漏、鼻窦炎、视力损害、视物重影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En-DCR术后鼻腔填塞可吸收材料纳吸棉可减少术后再出血及患者术后不适感,对术后成功率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纳吸棉;术后出血;不适感;成功率

      • 1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后并发症

      林燕, 吕洋

      Abstract: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一种用于治疗屈光不正的无瓣飞秒激光辅助屈光手术。类似于Femto-LASIK,SMILE在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方面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可以考虑将SMILE作为下一代激光视力矫正技术。尽管具备这些优点,该技术的实施仍具挑战性,并可能有各种术后并发症。为了获得最佳的屈光效果,这些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适当的处理是必要的。本文就 SMILE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及预防作一综述。

      • 1
    •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苗壮, 兰长骏, 徐正东, 杨月, 周梦兰

      Abstract:

      目的:探讨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 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10月我院确诊的17例17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行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眼压、疼痛等级评分、降眼压药物使用、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平均眼压第1天(32.54±13.21mmHg)、第1周(22.38±11.98mmHg)、1个月(22.63±10.78mmHg)、3个月(26.05±9.17mmHg)及6个月(23.73±9.60mmHg),均较术前平均眼压(51.98±7.80mmHg)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各时间节点眼压降低率依次为36.25%、57.10%、56.35%、49.16%、54.09%。术后疼痛等级评分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减少,由术前使用数量2.81±0.91降为1.75±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手术成功率为76.47%。术后第1天发生前房炎性反应1例(5.8%)、异物感2例(11.76%)、结膜下出血2例(11.76%)、结膜充血6例(35.29%),所有症状均在1周内自行消失。术后第10天发生脉络膜脱离1例(5.8%),经治疗1个月后恢复。随访期间未见其他明显并发症。 结论: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有效降低眼压,减轻患者眼部疼痛症状,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1
    • 脱细胞角膜基质深板层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鲜依鲆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价脱细胞角膜基质在感染性角膜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7年至2020年在我院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炎患者17例(17眼),应用脱细胞角膜基质进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6月。观察BCVA、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植片透明情况,并记录有无感染复发以及植片排斥。结果 17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后弹力层穿孔。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继发性高眼压,无感染复发,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m与6m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短期内患者均出现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但随着时间延长,患者眼部刺激性症状逐渐减轻。术后1M仅1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上皮未完全愈合,其余16例患者患者均于术后7?3天完全愈合。术后3M所有17例患者上皮均完全愈合。术后角膜透明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M开始角膜水肿减轻,植片逐渐透明至轻度混浊,术后3M至6M植片透明度稳定。结论 脱细胞角膜基质治疗感染性角膜炎,不仅能有效控制感染,缓解患者角膜刺激症状,恢复角膜的解剖与功能,而且能维持良好的透明性,提高患者视力,作为替代同种异体人角膜是安全有效的。

      • 1
    • 改良硅油取出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效果观察

      牛童童, 冀垒兵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改良硅油取出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3-02月于我院治疗的硅油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脱离的患者14例(14眼),硅油取出方法采用自制的23G抽吸器,即将一次性输血器的针管取出,靠近乳头端剪至2.5mm-3.0mm,另一端连接已去除推注手柄的10ml注射器上,注射器另一端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负压系统,进行硅油取出,巩膜扣带术中外加压块采用外加压复合体,采用改良硅油取出联合巩膜扣带术进行治疗,术后未重新注入硅油,随访6mo,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最佳矫正视力(BCVA) 、眼压和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末次随访时,视网膜完全复位13眼,视网膜复位率达92.8%;术后BCVA较术前有所提高(t=-3.12,P=0.002);术后1d一过性高眼压有6眼,药物控制后恢复正常。术中未见视网膜出血、嵌顿、医源性裂孔等并发症,术后未出现眼内炎、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 改良硅油取出联合巩膜扣带术可以有效治疗硅油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脱离,促使视网膜再复位。 关键词:硅油填充状态;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巩膜扣带术;自制;抽吸器

      • 1
    • 藏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特征分析

      朱华丽, 胥婷婷, 魏菱, 徐哲, 李洁, 刘蓓, 刘思岑, 王豪妹

      Abstract:

      目的:比较藏族与汉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差异,分析藏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分布特征。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IOL-Master 500测量藏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39眼和汉族患者291眼,收集眼轴(AL)、角膜曲率(K1、K2、Km)、前房深度(ACD)、散光(CYL)及散光轴向等参数,比较两组眼球生物学参数,并用线性回归分析藏族患者测量参数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结果:藏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AL中位水平为23.33mm (22.81~23.86mm),ACD中位水平为3.04mm (2.79~3.30mm),CYL中位水平为0.73D(0.47~1.07D),Km平均值为43.89±1.35D,较汉族患者眼轴短,角膜曲率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患者的年龄与AL、ACD呈负相关,而与Km呈正相关(均P<0.05)。藏族男性患者较女性眼轴更长、前房更深、角膜更平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藏族与汉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眼球生物学参数存在差异。藏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间的分布有所变化。

      • 1
    • 一种改良微创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赵瑞苓, 高峰, 王兵, 唐蕾蕾

      Abstract:

      摘要:目的:报道一种改良微创人工晶体(IOL)固定新技术的临床结果。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2020年2年间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脱位或晶状体脱位患者19例(19眼)纳入该研究,这些患者均接受了锚钩式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植入手术。术后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IOL位置有无倾斜和并发症。结果:对19只眼进行了随访1个月。术前和术后1月平均logMAR未矫正视力(UCVA)分别为1.06 ± 0.63和0.40±0.26(P<0.01),术前和术后1月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27 ± 0.51和0.06±0.15(P=0.09)。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06±625和2004±759细胞/mm2(P=0.13)。发生的并发症为前房炎症反应重+++或以上,伴或不伴渗出(3眼)、角膜后弹力层皱褶(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未发生IOL脱位。结论:锚钩式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技术,组织间线头顺行进入-逆向固定,类似锚钩原理,达到了良好的人工晶体稳定性和视觉效果。

      • 1
    •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在近视防控中的进展

      陈浩曦, 申笛, 才俊, 孙西宇, 曹文佳, 李梦晨, 韦伟

      Abstract:

      近视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遍,发病人群也逐渐扩大。多种治疗方法已经被用于近视防控,包括光学、药物 、环境或行为等,但结果各不相同,而且缺乏标准化。周边离焦技术目前已有多项实验证明其对近视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基于这一技术,在中国的医疗和视光机构常见到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DIMS)、高非球面微透镜技术(Highly Aspherical Lenslets,HAL)和同心圆带微柱镜技术(Cylindrical Annular Refractive Elements,CARE)三种周边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镜片。这些镜片在提供了中央区清晰视觉的同时,在周边提供了一定量的近视性离焦来控制近视的进展。本文目的是关注以上三种周边离焦设计镜片的设计原理和近视防控效果,并评价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 1
    • 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对散光包容性的研究进展

      马晓婷, 赵智华, 李科军, 杜颖华

      Abstract:

      自1949年Harold Ridley植入了第一枚人工晶状体以来,到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depth-of-focus extended intraocular lens, EDOF IOL)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一直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旨在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而残余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35%~40%的白内障患者散光达到1.00 D,19%~22%的散光达到1.50 D。因此,了解EDOF IOL对散光的包容性,从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IOL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EDOF IOL对散光的包容性及优缺点,期望在为不同残余散光的患者选择EDOF IOL时提供参考。

      • 1
    • CCDDs的分子遗传学与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叶京京, 王梦迪, 史学锋

      Abstract:

      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Congenital cranial dysinnervation disorders,CCDDs)为一组先天性、非进行性一条或多条脑神经发育异常或缺失,从而导致的原发或继发脑神经异常支配眼外肌的斜视综合征,可散发或家族遗传,可伴有全身系统异常。近年来随着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不仅明确了CCDDs病因是神经源性的眼球运动障碍,也找到了CCDDs致病基因包括SALL4、HOXA1、KIF21A、PHOX2A、TUBB3及HOXB1等。针对基因突变影响大脑神经发育从而进一步导致先天性脑神经支配异常性病变发生这一问题,本文回顾了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已知的CCDDs的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CCDD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1
    • 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可能存在的与免疫相关的靶基因以及免疫浸润情况

      袁琳慧, 刘新

      Abstract: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水平。 方法:从GEO据库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集,采用“limma”R包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基于 CIBERSORT算法分析免疫细胞浸润情况。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与免疫相关基因模块中的DEGs,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利用cytoHubba。 结果:共筛选467个基因差异表达显著,其中270个基因表达上调,197个基因表达下调。辅助型T细胞2(Th2 cells)这一种免疫细胞高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WGCNA分析后,与免疫最相关模块中差异基因66个,构建PPI网络后利用插件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vWF、VEGF-A、Serping1、AIF1以及STAT3。 结论: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式筛选出OIR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以及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可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进一步研究与诊疗提供依据。

      • 1
    • 眼表外胚层与表面外胚层转录组差异分析

      孙露, 张灿伟, 宋玉雯, 李建新, 段练, 高阳, 谢月美, 党光福

      Abstract: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眼表外胚层与表面外胚层转录组表达差异,揭示眼表外胚层转录组景观及转录调控网络。

      • 1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细胞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应嘉宁, 张艳艳, 易全勇

      Abstra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视网膜并发症,全身危险因素、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均参与了DR的发生与发展,是工作年龄人群首要的致盲性眼病。传统的测序方式解释了DR的病理机制,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仍具有局限性。近年来兴起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在单个细胞水平对mRNA进行转录组分析,可精准识别视网膜疾患中新的细胞亚型,鉴别罕见细胞,揭示细胞的异质性,有助于阐明视网膜疾患的发生发展轨迹,深入探索与疾病有关的基因调控关系,为今后精准医疗提供指导。本文就单细胞测序技术以及在DR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不同类型细胞在与DR相关的作用机制,以期更好的将scRNA-seq应用于DR的研究中,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从而助力DR相关研究的临床转化。

      • 1
    • 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破坏血-视网膜屏障机制中的研究新进展

      王苏涵, 张乐颖, 秦婷婷, 王娇娇, 宋宗明

      Abstra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常见原因之一,由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关键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高度内皮特异的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的关键因子,因此全面地了解VEGF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病因病机,成为人们深入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关键。论文围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讨了VEGF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通透性、血管炎性反应、细胞凋亡反应、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以及内质网应激之间的相关机制,以期为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破坏血-视网膜屏障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1
    • 圆锥角膜屈光重建

      张静, 侯杰, 董亚慧, 雷玉琳

      Abstract:

      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是一种进行性角膜基质变薄的非炎症性疾病。该病好发于青少年,伴有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和视力严重下降。目前圆锥角膜病因尚不明确,也无根治方法,治疗方向着重于控制圆锥角膜发展,手术本身对于视力提高作用有限,术后高度屈光不正仍然对青少年的视功能、生活、工作有重大影响。所以,对于圆锥角膜术后屈光重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此文主要针对圆锥角膜屈光重建的方案进行综述。

      • 1
    •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与脐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相关性研究

      黄祥訸

      Abstract:

      目的 探究新生儿视网膜出血(RH)与脐动脉血气分析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312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RetCam III眼底检查结果,将未发生RH的新生儿纳为对照组,发现RH的纳为RH组,此外根据RH程度将新生儿分为I度组(n=20)、II度组(n=29)和III度组(n=18)。对比RH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析不同RH程度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pH与RH程度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发生RH的影响因素。结果 RH组67例(21.47%),对照组245例(78.53%)。RH组与对照组在产妇年龄、平均孕周、胎儿性别、胎次、妊娠糖尿病、胎儿出生体重、羊水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方式、妊娠高血压、产钳助产、新生儿窒息及脐带绕颈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RH组pH值及动脉血样分压(Pa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剩余碱(BE)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程度RH患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RH程度的增加,pH值及PaO2逐渐下降(P<0.05),PaCO2及BE逐渐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H程度与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呈显著负相关(r=-0.59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妊娠高血压、产钳助产、新生儿窒息、脐带绕颈、pH、PaO2、PaCO2及BE均是新生儿RH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新生儿RH与脐动脉血气分析变化密切相关,脐动脉血气分析可用于新生儿RH的诊断,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 1
    • 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的遗传特征和基因研究进展*

      贾大东, 宗菲菲, 梁亮

      Abstract:

      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uvenile Open-Angle Glaucoma,JOAG)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的一个亚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JOAG有着多样化的遗传方式,虽然JOAG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在特定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样存在。而JOAG的多变遗传倾向可能是由多个关键致病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其中包括MYOC、CYP1B1和CPAMD8等代表性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通常与眼部组织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细胞代谢调控、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程序性死亡的异常诱导。因此,深入研究JOAG相关的致病基因至关重要,这将为我们揭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型的具体遗传背景,并且为早期识别和筛查高风险人群提供有力依据。本综述旨在重点关注JOAG的遗传特征和基因研究。通过系统性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与JOAG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并探讨其在JOAG研究领域未来发展中的潜在应用和价值,为JOAG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见解。

      • 1
    •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视网膜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晓晖, 田莲姬, 史静云, 安鑫, 王淳玉, 崔仁哲, 崔俊

      Abstract: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是由多种蛋白组成的炎症复合物,其主要作用是参与炎症反应。当上述小体激活后可进一步激活caspase-1,从而诱导一系列炎性因子激活及细胞焦亡。炎性小体的过度活化会引起炎性因子的过量表达,并持续发挥效应,触发免疫失调及炎性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损害。研究证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损伤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等视网膜疾病与免疫失调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是引起视网膜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及其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功能作一概述,为该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提供新思路。

      • 1
    • miRNA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

      金鹭, 吕洋

      Abstract: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小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长度为20-25个核苷酸。眼睛组织中存在的几个miRNAs通过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在正常的眼睛中发挥关键作用。白内障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miRNA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作为治疗和预防白内障的潜在靶点具有新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氧化损伤、凋亡、自噬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等几个不同的发病机制对miRNA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进行综述。

      • 1
    • 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视野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婷, 张小猛

      Abstra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视野改变往往比视力更能及时反映病情进展。而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DR在延缓病情进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患眼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PRP治疗后的DR患者可因中心20°范围内的视野缺损而导致驾驶测试失败。为保证PRP疗效同时达到降低并发症的目的,激光技术不断改进与发展,通过调整激光参数、使用新型激光系统、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式可一定程度改善患眼视野,实现更佳疗效。未来可考虑在缺血指数(ISI)量化分析下,对视网膜缺血程度进行分级,依据ISI指标和视网膜无灌注区分布探索PRP治疗建议的最佳阈值及光凝范围,从而为DR患者提供更及时、更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本文就PRP治疗DR对视野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

      • 1
    • 糖尿病患者睑板腺功能障碍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韩怡泽, 李科军, 马清敏, 樊芳, 唐稳稳, 程静, 晏林伟, 王亚峰

      Abstract:

      睑板腺功能障碍是一种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酯分泌的质或量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弥漫性睑板腺病变,临床上可引起泪膜异常和眼表炎性反应,从而导致眼部刺激症状,严重时可能损伤角膜而影响视功能。睑板腺功能障碍可分为睑酯低排出型和高排出型,低排出型又进一步分为腺泡萎缩型和阻塞型。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进展,发现在糖尿病早期,患者的睑板腺组织即受到慢性损伤,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变化,糖尿病患者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更高,程度更严重。而引起糖尿病患者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复杂,目前机制并不是很清楚,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糖尿病睑板腺功能障碍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细胞外基质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杨宁, 徐新荣

      Abstract: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全球老年人主要致盲性眼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视网膜稳态的调节剂,ECM的调节障碍是AMD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损伤可贯穿于AMD病程。因此减少ECM损伤,恢复视网膜稳态可能是延缓AMD进展的潜在治疗策略。本文将探讨视网膜中ECM与AMD的联系及AMD中各类型细胞与ECM之间的作用,以期为治疗AMD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意义

      • 1
    • 春季角结膜炎发生圆锥角膜的机制研究进展

      罗绮婷, 张朝然

      Abstract:

      春季角结膜炎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以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眼表疾病,容易出现角膜并发症如圆锥角膜;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局部圆锥样突起为主要特征的角膜病变。既往研究分别提出了春季角结膜炎及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及前者进展为后者的危险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回顾文献发现二者有共通的发生机制及类似的细胞因子表达,包括I型及IV型超敏反应、炎症反应、酶学变化、氧化应激、机械性损伤等方面。本文旨在概述春季角结膜炎发生圆锥角膜的机制及可能涉及的细胞因子,以期为春季角结膜炎发生圆锥角膜的预防和临床诊疗策略提供参考。

      • 1
    • 近视前期的研究现状

      林奕彤, 陈子扬, 叶照达, 陈胜, 胡艳红

      Abstract:

      近视导致的视觉损伤以及致盲已成为全球性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近视的防控列入全球防盲计划中。我国近视发展呈现高发、低龄化、高度数化趋势,防控端口前移成为解决窘迫现状的重要策略。近视前期(premyopia)是指儿童的屈光度数为≤+0.75D和>- 0.50D的阶段,该阶段存在多种可能发展为近视的危险因素。目前近视前期的发生率和其转变为近视的概率居高,主要的防控措施包括了构建预测近视前期转变为近视的模型、强调减少危险因素暴露、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眼液、红光治疗、光学离焦干预等。本文就近视前期的发生率和其转变为近视的概率现状以及现有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前期阶段防控近视提供相关参考。

      • 1
    • SS-OCT在角膜成像中的应用进展

      赵丽丽, 宋继科, 卢秀珍, 毕宏生

      Abstract:

      成像技术的进步彻底改变了眼科领域,改变了我们对眼科疾病的理解、诊断和治疗。扫频源OCT (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S-OCT) 是一种最新的非接触式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它进一步提高了成像深度和扫描速度,增加了新的算法和功能。SS-OCT允许对角膜结构进行三维评估,提供角膜前、后表面的曲率和高度图以及角膜厚度图。这可以帮助眼科医生筛查和诊断角膜病变,如圆锥角膜、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SS-OCT更快、更精准和更灵敏的角膜测量有助于对即将进行角膜和屈光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计划和术后监测。本文就SS-OCT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角膜疾病中潜在的临床效用与在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支持更多未来可能的研究和临床治疗。

      • 1
    • 人工智能在圆锥角膜的应用研究进展

      周煜, 曾庆延

      Abstract:

      【】近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眼科的研究与应用发展迅速,从眼底病、青光眼到眼前节疾病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圆锥角膜是一种高发于青少年的致盲性角膜疾病,早期诊疗可有效减少疾病晚期造成的视力损害和改善其预后。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AI在圆锥角膜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圆锥角膜的早期筛查诊断和严重度分级、圆锥角膜进展预测及术后疗效预测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常见的AI在圆锥角膜中的主要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前景进行展望。

      • 1
    • 巨噬细胞在葡萄膜炎免疫调节治疗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白杨静,

      Abstract:

      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顽固性致盲性的炎性疾病,它的发生与其各细胞亚群免疫机制失衡相关,巨噬细胞在机体先天免疫系统中起核心作用,能将人体内炎性致病菌有效清除,在应激反应中,巨噬细胞可通过极化参与机体的病原体反应和炎症调节,因此,为了系统地了解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在葡萄膜炎的免疫调节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巨噬细胞的来源认识、机制通路的研究从而将其与葡萄膜炎疾病发生发展相联系,最后针对相关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1
    •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中OCT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李洋, 解颖, 董志军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第二常见的致盲性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其继发的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是导致中心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生成高分辨率的组织横截面图像,清楚的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各层结构,OCT生物标志物对RVO-ME的早期精准诊断、疾病发展的预示及视力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OCT下RVO-ME的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视网膜内层超反射率、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中央凹第三高反射带、高反射点、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中界膜征、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高度、黄斑体积以及脉络膜厚度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为RVO-ME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视功能的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 1
    •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於莹, 李志坚

      Abstract: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爆发以来已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全球大流行状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多种变异株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SARS-CoV-2可能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和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的介导感染组织细胞从而引发不同疾病。呼吸道、心血管、胃肠道系统的临床疾病较为常见;也有大部分患者以眼部症状为主诉就诊。相较于严重的全身系统疾病,眼部相关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本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多种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关病例进行综述,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眼病的重视,避免延误病情,造成视力的不可逆损失,并为眼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1
    • 环孢素A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李月, 李锦芬, 黄慧, 蓝倩倩, 徐帆, 蒋莉

      Abstract:

      环孢素A是一种具有强免疫抑制活性的环状多肽,作用机制广泛,包括免疫抑制作用、抗炎、抑制细胞凋亡、促进上皮愈合及杯状细胞功能恢复和增加泪液分泌,与修复眼表疾病的损伤密切相关。由于其疗效显著、抑制疾病复发且副作用较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眼表疾病如干眼症、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春季角结膜炎、非感染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等在临床中使用环孢素A。然而,不同浓度和剂型的环孢素A对眼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选择性差异。因此,为了系统地了解环孢素A对眼表疾病的影响,本文对其展开综述。

      • 1
    • 慢性眼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庞彩红, 陈丹娜, 庞燕华

      Abstract: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许多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严重免疫缺陷的一种治疗方法,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chronic graft-versus-hostdisease, cGVHD)是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cGVHD可攻击眼部的所有靶组织,比较多见的是泪腺、眼睑、结膜、角膜、角膜缘和睑板腺等,其病理生理过程为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尽管现在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者逐步开始了对该病深入的探索并获得了很多的新发现,但其病理、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并且目前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通常是在已出现症状的时候,此时靶组织很可能发生了不可逆、永远的损害,从而造成迁延难治的局面。因此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眼部cGVHD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对该病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指导。

      • 1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致地图样萎缩的研究进展

      王博昭, 张鹏

      Abstract:

      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 GA)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的一种中期及进展期表现。由于GA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强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最终将丧失中心视力。研究显示,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与GA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就GA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补体系统在发病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治疗进展等进行了综述。

      • 1
    •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相关眼部病变的研究进展

      朱雨生, 王彤, 陈晓冬

      Abstract:

      2019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造成约7.7亿人感染和690万人死亡。目前针对SARS-CoV-2感染的疫苗已经成为预防重症SARS-CoV-2发生的主要方法。SARS-CoV-2疫苗对于预防重症SARS-CoV-2感染具有实质性保护作用,但使用SARS-CoV-2疫苗后会出现全身多处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ARS-CoV-2疫苗可引起眼部结膜、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组织的病变,造成视觉功能的损害。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来SARS-CoV-2疫苗与眼部组织病变的相关研究,期望能更加深刻地认识SARS-CoV-2疫苗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为防治其造成的眼组织损伤和视功能损害提供一些理论性指导。

      • 1
    • 近视发展预测模型相关研究进展

      邵明, 张鹏

      Abstract:

      近视是导致视觉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全球范围内近视患病率的迅速攀升,近视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近视呈低龄化趋势,准确预测近视的发生及进展有助于对近视高危人群和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延缓近视的发生或减缓近视进展程度。近些年来,基于基线期眼部生物测量数据、屈光状态、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等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多种近视预测模型陆续被建立。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在近视病因学中的作用已被证实,随着基因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未来具有更高预测效能的特异性基因也将被应用于近视发展的预测及防控。本文对这些近视发展预测模型的内容、实用性、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

      • 1
    • 辐射合成的温敏材料上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培养

      王伟, 张鹏飞, 陈春霞, 钱莉, 陈建苏

      Abstract:

      【】 目的:探索以电子加速器合成具有温度敏感特性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凝胶(poly N-isopropylacry- lamide? PNIPAAm)及接枝有PNIPAAm水凝胶的培养皿的方法;探讨兔角膜基质细胞在温敏材料PNIPAAm水凝胶上的生长条件及特性,以及利用PNIPAAm水凝胶获得的细胞片。方法: 55%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单体和0.5%的N ,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的异丙醇溶液70ul,加入到35mm培养皿上,电子加速器下辐射合成温敏材料(PNIPAAm),后续处理后,接种兔角膜基质细胞体外培养。 结果 按本实验中的单体配方以及辐射合成方案,能够在培养皿表面合成PNIPAAm,角膜基质细胞能在部分接枝了PNIPAAm的培养皿上生长,并能成片脱离。结论? 本实验提供了辐射合成温敏培养皿方法,使用此培养皿能够获得单层及多层无载体的角膜基质细胞片。

      • 1
    • OCT和OCTA生物学标志物在糖尿病黄斑水肿预后和监测中的应用

      Huang, 李德爽, 谷浩, 秦波

      Abstract: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并发症,也是DR患者视力下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作为无创、非侵入性评估视网膜各层微结构和微血管病理改变的主要检查手段,是检测和评估DME的常用方法。随着OCT和OCTA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参数被赋予生物标志物的作用。例如中央凹厚度(CST)、黄斑部平均厚度 (CAT)和黄斑部容积(CV)、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DRIL)、高反射灶(HRF)和中央凹下神经视网膜脱落(SND)等。OCT和OCTA广泛运用于临床。OCT可以直观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层次变化和细微结构,而OCTA更常运用于微血管改变。本文就OCT及OCTA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在DME中预后和监测的作用进行阐述,同时检测结果中可见的生物学标志物可以为DME的监测和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并为DR和DME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 1
    • 铁死亡在眼底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李娟英

      Abstract:

      铁死亡是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是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以细胞内胞质和脂质的活性氧堆积为主要特征。铁死亡在很多眼底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疾病,使用铁死亡相关抑制剂或激活剂可调节疾病进程,为眼科疾病的研究、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1
    • 儿童近视进展与视功能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虞璐, 黄廷楠, 曲忆萌, 陈沛, 王颖, 吕丹, 周丽琴, 王筝

      Abstract: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呈现逐渐低龄化的趋势。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各个视功能对近视及其进展的影响,聚焦调节功能、集合功能以及眼位这三个因素。通过对调节功能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讨了调节功能对近视进展的影响;同时,从单纯性内、外隐斜,集合不足和集合过度,融像性功能聚散障碍,散开不足和过度几个方面,详细剖析了集合功能对近视进展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知觉性眼位和间歇性外隐斜两个方面介绍了眼位对近视进展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其的影响。文章旨在揭示影响近视及其进展的多方面视功能因素,明确调节功能、集合功能和眼位在其中的重要性。

      • 1
    • OCT和OCTA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指一类没有任何已知其他眼病的黄斑前膜,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IERM的进展,会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目前关于IER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对于手术时机尚未标准化,手术后的视力恢复结局也存在差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测手段,可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和血流变化,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利用OCT和OCTA各参数去预测术后视力已经成为IERM的研究热点。本文就OCT与OCTA各参数和IERM术后视力预测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确定手术时机,权衡手术收益和风险时提供依据。

      • 1
    • OCTA评估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CNV的疗效

      郑华宾, 周志, 牛余舒, 张春侠

      Abstract: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CNV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确诊为病理性近视CNV的患者42眼纳入研究。根据不同给药方案分为1+PRN组(观察组) 和3+PRN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及注射次数。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起始治疗后的第1、3、6、12个月,视力均提高,CMT降低,CNV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给药方案在同时间点BCVA、CMT、CNV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注药次数分别为(2.15±0.80)、(3.55±1.0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再注药次数分别为(1.15±0.80)、(0.55±1.0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方案均可安全有效治疗PM-CNV,提高BCVA,降低CMT,减小CNV面积,1+PRN方案的总注药次数更少,而3+PRN方案再注药次数更少。

      • 1
    • 浸润式B超引导下的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在致密型白内障眼轴测量中的准确性研究

      张帆, 陈彦辰, 巫雷, 杨波

      Abstract:

      目的:观察浸润式B超引导下的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在致密型白内障眼轴测量中的准确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成都爱尔眼科医院2020-08/2022-08致密型白内障患者86例90眼,男61例59眼,女25例31眼,平均年龄66.49±14.55岁。术前分别采用接触式A超(接触式A超),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IOL Master 700测量眼轴及其他参数(ACD,K,LT等)。术后1wk,使用IOL Master 700的无晶状体眼模式复测眼轴长度。分析3种设备测量眼轴的一致性与相关性。 结果:接触式A超与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术前眼轴算术值的四分位数(D)分别为:分别为23.52mm(22.89,24.11);23.71mm(22.99,24.27),术后IOL Master 700算术值的四分位数(D)为23.7mm(23.03,24.25)。 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术后IOL Master700眼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9),具有良好一致性。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IOL Master术后眼轴相关系数为(0.992, P<0.0001),而接触式A超与IOL Master术后眼轴相关系数为(0.989, P<0.0001)。 结论:对于致密型白内障,浸润式B超引导下的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比接触性A超更接近术后IOL Master 700眼轴测量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 1
    • 偏头痛患者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Meta分析

      刘自强, Chuanhong, 王建伟, 侯小玉, 李媛媛, 王晶莹, 张玮琼

      Abstract: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索偏头痛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查找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6月。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使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对异质性较大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Egger法评估文献的发表性偏倚。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12项文献,包括217名有先兆偏头痛(MA)患者(252只眼)、283名无先兆偏头痛(MO)患者(388只眼)和374名健康人员(479只眼),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黄斑及视盘灌注密度等多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指标进行比较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A患者存在FAZ面积和周长的显著增大,除中心凹区域外,黄斑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mDCP)的灌注密度均明显降低,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的灌注密度在视盘内明显降低;MO的FAZ参数明显增大,除外位于mDCP旁中心凹的灌注密度外,黄斑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mSCP)、mDCP和RPC的灌注密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与MO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A和MO患者均存在FAZ面积的扩大,其中MA患者存在mDCP灌注密度的显著减少,偏头痛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视网膜缺血。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 赵瑞博, 李建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能脱离接触镜巨乳头结膜炎患者改配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及透气性硬性接触镜,观察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有无变化,同时探讨脱敏剂的疗效。方法:将112例208眼在我中心确诊为巨乳头结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第Ⅰ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68眼);第Ⅱ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56眼);第Ⅲ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52眼);第Ⅳ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32眼)。YZ5X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临床分期,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均得到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所引发巨乳头结膜炎若及时更换透气性硬性接触镜或频繁更换型接触镜,能够在不影响戴镜情况下有效控制及治愈本病,应用脱敏剂后无明显疗效。

      • 1
    • 罗金秀, 胡仔仲, 刘庆淮, 方圆

      Abstract: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术前辅助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06/2018-01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确诊的PDR患者49例49眼,随机分为两组,no-IVC组患者25例25眼PPV术前未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C组患者24例24眼PPV术前5~7d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纳入患者均于PPV术前收集玻璃体液样本,并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no-IVC组相比,IVC组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细胞因子IL-6(P=0.004)、IL-8(P=0.002)、IL-18(P=0.04)、TNF-α(P=0.03)水平显著升高,其余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PPV术前辅助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但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有限。

      • 1
    • 朱和林, 张坚, 严宏

      Abstract:

      青光眼与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青光眼患者具有高眼压、浅前房及短眼轴等临床特征,小梁切除术等抗青光眼术后眼部结构常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与单纯白内障手术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青光眼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与抗青光眼手术造成的结构改变对于IOL屈光度预测准确性、屈光漂移的类型等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本文就青光眼或抗青光眼术后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时屈光误差(refractive error, RE)产生的原因、屈光漂移特征及选择最合适IOL计算公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周晓洁, 吴仁毅

      Abstract:

      儿童青光眼是一类难治性青光眼,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儿童青光眼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应用全周内路小梁切开术,其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非MIGS的全周外路小梁切开术相似。关于KDB刀、小梁消融术和Xen凝胶支架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每一种MIGS手术在考虑其优势之处的同时须特别权衡每种手术方法的长期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MIGS手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 郭磊, 梁先军, 张希乔, 徐艳雪, 林英杰

      Abstract: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8/2021-08于我院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随访至术后3mo,观察手术前后远中近视力、像差、斯特里尔比值(SR)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变化情况,绘制术后1mo离焦曲线,评估术后3mo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术后1d,1wk,1、3mo,纳入患者远中近视力均优于0.1(LogMAR),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mo离焦曲线在+0.5~-3.0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视力均优于0.63(小数视力)。术后1d,1wk全眼总像差、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SR、MTF-cutoff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纳入患者看远中近距离时均无需戴镜,整体满意度高,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舒适满意的全程视力。

      • 1
    • 朱文魁, 李文帅, 徐培珊

      Abstract: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10/2021-10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3例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4例35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和B组(29例29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 术前,术后1wk,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内,A组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 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术前,术后1wk,1、3、6mo时,两组患者的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BCVA,提高裂孔闭合率,且不会影响患者眼压,安全有效。

      • 1
    • 祖雪, 代光政, 林铁柱

      Abstract: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10/2020-09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行23G PPV治疗且随访至少12mo资料完整的PDR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NV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变量,分析评估NVG发生的累积风险比。

      结果:纳入PDR患者151例169眼,平均随访时间18.07±12.55(1~79)mo,其中30眼(17.8%)发生NVG,平均发生NVG时间为PPV术后6.27 ± 4.01(1~17)mo,50%(15眼)的NVG发生在术后5mo内,NVG在术后3、6、12mo的累积风险比分别为4.8%、12.6%、18.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OR=3.077, 95%CI:1.203~7.869, P=0.019)、术前虹膜红变(OR=7.897, 95%CI:1.313~47.498, P=0.024)及术前对侧眼发生NVG(OR=22.108, 95%CI:1.562~312.861, P=0.022)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中视网膜激光数量(OR=0.772, 95%CI:0.666~0.893, P=0.001)是NVG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PPV治疗PDR后NVG发生率为17.8%,其中50%患者发生在术后5mo。术前基线视力差、虹膜红变及对侧眼患有NVG的PDR患者在PPV术后易发生NVG,术中充足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PV治疗PDR后需密切随访1a。

      • 1
    • 景海霞, 张书, 白惠玲, 刘勤, 朱晓燕

      Abstract: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正常对照组&#x0026;#x003E;NDR组&#x0026;#x003E;NPDR组&#x0026;#x003E;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非DME组&#x0026;#x003E;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x0026;#x003C;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x0026;#x003C;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x0026;#x003C;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x0026;#x003C;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x0026;#x003C;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1
    • 赵紫薇, 彭婕, 赵培泉

      Abstract: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 1
    • 范巍, 张广斌

      Abstract: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

      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 而术后7d,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眼立体视功能。

      • 1
    • 赵振波, 马立威, 唐凯莉, 丁雨溪, 韩冬, 王静

      Abstract:

      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即在角膜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晶状体混浊,严重损害视觉质量。为使部分患者免于角膜移植术,恢复部分视功能。全面准确评估角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对判定单纯行白内障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角膜混浊遮挡,白内障手术操作具有高难度及挑战性。故开发使用新型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技术、辅助照明技术、瞳孔扩张技术、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等,可规避角膜混浊带来的可视性受限、通光量下降等问题,助力白内障手术顺利进行。本文就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手术辅助技术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望能指导临床应用。

      • 1
    • 孙梅, 郝晓凤, 谢立科, 金琪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并发症黄斑水肿(ME)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RVO-ME的一线治疗方式,可改善视网膜形态,提高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通过OCT所发现的一些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为评估RVO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发现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高反射点、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黄斑体积、中界膜征、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及高反射垂直线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选择RVO的最佳治疗提供参考。

      • 1
    • 艾明, 孙明, 李岱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不明了,至今缺乏有效治疗办法。我们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付淑颖, 董艳敏

      Abstract: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 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1
    • 纪风涛, 王慧, 魏科, 李永蓉, 戴维, 王志敏, 廖荣丰

      Abstract: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 1
    • 钟珊, 杨卉, 何诗, 何文静

      Abstract:

      目的:探讨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01/2022-07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43例43眼行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单纯组41例41眼行缝线引导GATT术。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88% vs 85%,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水平、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联合组患者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组(P<0.05)。

      结论:缝线引导GATT手术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有效治疗POAG,但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 1
    • 张美美, 王燊, 张晶, 李辰, 盖珊珊, 于嘉, 周跃华

      Abstract:

      目的:观察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IPL)对屈光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03/12在本院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6mo内确诊的MGD性干眼患者64例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3例66眼接受玻璃酸钠联合IPL治疗,试验组患者31例62眼接受地夸磷索钠联合IPL治疗。两组患者每次IPL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症状评分,检查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睑板腺缺失率及裸眼视力。

      结果:IPL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评分均持续降低,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均持续升高,裸眼视力无明显变化,且第3次IPL治疗前试验组患者NIBUT优于对照组(6.24±0.27s vs 5.51±0.24s,P=0.046)。

      结论:地夸磷索钠和玻璃酸钠联合IPL均对MGD性干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短期内疗效差异不显著。

      • 1
    • 耿若君, 魏静静, 杨凯丽, 王少佩, 任胜卫

      Abstract: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为参照,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11名在校大学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估研究对象干眼状况。统计两问卷各题目的应答率; 采用Cronbach α和相关性分析评估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 基于OSDI评分,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的判别效度; 绘制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阈值和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OSDI问卷12个题目的应答率为33.2%~100.0%,中国干眼问卷量表每一个题目的应答率均为100.0%。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5和0.789。OSDI问卷评分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s=0.712,P<0.001)。依据OSDI问卷评分进行干眼严重程度划分后,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正常组、轻度干眼组、中度干眼组和重度干眼组的评分分别为4.00(2.00,6.00)、9.00(7.00,11.00)、12.00(9.00,14.00)和16.00(13.50,22.00)分,随着干眼严重程度增加,评分依次升高,总体比较有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也均有差异(P<0.05)。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干眼人群、轻度干眼和中度干眼、中度干眼和重度干眼时的AUC分别为0.862、0.661、0.769,诊断阈值分别为6.5、11.5、14.5。

      结论:与OSDI问卷相比,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具有与之相当的信度、效度、干眼区分能力和更高的应答率,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干眼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 1
    • 颜瑜琳, 杨燕宁, 万珊珊

      Abstract:

      角膜接触镜(CL)现已成为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段之一,随着其材料与功能的不断开发,在全球有超过1.4亿的使用者且需求量逐年递增。配戴CL可导致如干眼、角膜擦伤、巨乳头性结膜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研究发现CL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以细菌为主,所占比例可达80%~95%,或与其菌体成分、毒力机制、生物膜形成等特点及镜片本身与使用过程易于引入病原并降低角膜及泪液的抗菌能力、造成眼表缺氧与眼表炎症有关。过夜配戴与长时间配戴镜片,不规范的镜片购买、使用及护理流程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CL相关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1
    • 穆祎, 张弘

      Abstract: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 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经。但临床除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知觉外,尚缺乏评估角膜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角膜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P物质作为首个局部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肽,被证明可以调控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并通过促炎、营养等多种作用参与病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病变的进展,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及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对角膜神经和神经肽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1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