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5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共识与指南
    • 小动物眼底照相数据采集操作规范指南(2025)

      2025, 25(6):867-8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01

      摘要 (22) HTML (0) PDF 3.75 M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动物眼底照相技术在研究视网膜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可能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和不可比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旨在制定一份小动物眼底照相规范操作指南,为研究者提供规范的操作步骤和准确的数据分析方法,以期实现准确率高、可重复性强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指南的使用可以提高数据一致性,同时相比传统方法,提供更精确的结果。指南填补了小动物眼底照相规范操作标准的空白,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操作框架。指南不仅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为临床实践中的视网膜血管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 >Articles in English
    • 不同血糖水平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参数和眼前节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025, 25(6):875-8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02

      摘要 (11) HTML (0) PDF 2.35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参数与眼前节参数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4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45例45眼,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A、B两组,A组18例18眼,HbA1c<7%; B组27例27眼,7%≤HbA1c<8.5%; 同时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4例94眼作为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记录三组患者的眼前节参数,包括角膜参数、前房参数及晶状体参数,分析三组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参数与眼前节参数的相关性,并比较三组患者的超声乳化手术参数的差异性。结果:在A组和B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D)呈负相关(r=-0.315,P=0.035); 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PT)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呈正相关(r=0.402,P=0.006),与角膜前表面平坦轴子午线曲率、角膜前表面陡峭轴子午线曲率、角膜前表面平均曲率、晶状体6 mm直径光密度值(PDZ3)呈负相关(均P<0.05); 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与晶状体密度平均值(LD-mean)、晶状体2 mm直径光密度值(PDZ1)、晶状体4 mm直径光密度值(PDZ2)、PDZ3呈正相关(均P<0.05),与瞳孔直径呈负相关(r=-0.385,P=0.009)。在C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EPT 与Pentacam核分级(PNS)密度分级、PDZ1、PDZ2、PDZ3呈正相关(均P<0.05)。AVE与PNS密度分级呈正相关(r=0.246,P=0.018),与CECD呈负相关(r=-0.245,P=0.018)。A组和B组患者的EPT显著大于C组(P<0.05),且B组的EPT和APT显著大于A组(P<0.05)。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CECD、角膜密度(CD)、角膜后表面高度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P<0.05); 角膜后表面平坦轴子午线曲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与HbA1c呈正相关(P<0.05),角膜总散光与HbA1c、早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呈负相关(P<0.05); CD值、晶状体厚度与空腹胰岛素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血糖水平白内障患者的超声乳化手术参数和血糖相关指标与眼前节参数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中EPT显著大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且血糖控制较差组的EPT和APT显著大于血糖控制较好组。

    • >临床论著
    • 0.05%环孢素滴眼液(Ⅱ)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糖尿病合并中重度干眼

      2025, 25(6):886-8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03

      摘要 (6) HTML (0) PDF 598.29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0.05%环孢素滴眼液(Ⅱ)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9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中重度干眼患者120例120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组[采用0.05%环孢素滴眼液(Ⅱ)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和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各60例60眼。分别在基线,治疗1、2、3 mo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非接触式泪河高度(NITMH)、首次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f)、睑板腺缺失评分、脂质层厚度分级、结膜等级、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FL)等检查; 并观察3 mo后泪液中炎症因子变化,采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IVCM)分析角膜基底下神经丛(SBN)中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及密度改变。结果:治疗1、2、3 mo后两组患者NITMH、NIBUTf均较基线时升高(均P<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 OSDI评分、FL较基线降低(均P<0.05),且联合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睑板腺缺失评分与基线相比无明显改善(均P>0.05); 治疗3 mo后两组患者泪液中炎症因子IL-6、MMP-9较基线时降低(均P<0.001),且联合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01); 治疗3 mo后联合组分支神经数量、角膜神经密度较基线时升高,神经弯曲度评分、树突状细胞(DC)密度较基线时降低(均P<0.001),对照组较基线比较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0.05%环孢素滴眼液(Ⅱ)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中重度干眼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眼表炎症,改善角膜神经形态与数量,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 高度近视患者SMILE术后角膜光密度及高阶像差的变化

      2025, 25(6):894-8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04

      摘要 (8) HTML (0) PDF 512.98 K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SMILE)术后角膜光密度(CD)及高阶像差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乌鲁木齐爱尔眼科医院接受SMILE手术的高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复合散光患者62例62眼(为避免双眼相关性,所有患者均取右眼进行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 wk,1、3、6 mo测量患者的角膜CD值、角膜高阶像差均方根(RMS HOA)、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及角膜上皮厚度(CET)。结果:随访期间共4例患者均因未能按时复查失访,完整有效病例58例58眼。术后1 d角膜前层、中间层、全层的中央区和旁中央区CD值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03); 术后6 mo时前层的中央区、旁中央区和总前层CD值出现下降(均P<0.003)。术后6 mo时RMS HOA、球差、垂直彗差均较术前增加(均P<0.003),水平彗差无变化。术后6 mo时角膜中央区、旁中央区、外周区CET及角膜0-7 mm范围总平均CET均较术前增加(均P<0.003)。术后1 d角膜前层和全层的中央区CD值与中央区的CET呈正相关(rs=0.327、0.250,均P<0.05)。术后6 mo角膜中间层、后层中央区的CD值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和ΔRMS HOA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SMILE矫正高度近视患者术后6 mo角膜前层光密度降低,光密度变化与部分临床参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 >文献计量学
    •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5, 25(6):900-9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05

      摘要 (7) HTML (0) PDF 3.70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CiteSpace对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检索文献,采用Note Express和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突现分析,绘制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643篇中文文献,年发文量呈现波动趋势,研究机构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为主; 形成了糖尿病、中医药、综述等20个高频关键词和芪明颗粒、数据挖掘等突现关键词; 2014年开始重点在治疗方法探索及对中成药疗效的关注; 2016-2018研究视角向症状及多因素分析扩展; 2018-2020年对证型和疾病阶段深入研究,2019年后突显中医特色疗法和以患者为中心理念; 2022-2024年研究方法创新及中医络脉理论成为新热点。结论:中医药治疗DR的研究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芪明颗粒的应用,未来发展趋势聚焦于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索。若能够结合不同疗法的联合应用并开展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将有望为循证医学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支持,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潜力,推动其在DR防治领域的创新发展。

    • >文献综述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5, 25(6):906-9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06

      摘要 (4) HTML (0) PDF 563.36 K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作为非酶糖基化反应的终末产物,其过量积累可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机制参与多种眼部疾病的病理进程。文章系统综述了AGEs在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AGEs通过与受体RAGE结合,激活NADPH氧化酶、MAPK及NF-κB等信号通路,导致活性氧(ROS)生成、炎症因子释放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进而诱发角膜愈合延迟、晶状体蛋白交联、视神经退行性变、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例如,在糖尿病性角膜病变中,AGEs通过ROS/NLRP3炎性小体轴延缓伤口愈合; 在白内障中,抗坏血酸介导的AGEs导致的晶状体蛋白交联直接损害晶状体透明性; 在DR中,AGEs通过调控VEGF表达及周细胞凋亡加剧微血管损伤。此外,文章探讨了AGEs检测技术的进展与局限,如晶状体AGEscan荧光检测在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开发房水、玻璃体等组织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必要性。针对治疗策略,提出抑制AGEs生成、阻断RAGE信号通路及开发抗糖基化药物的研究方向,强调其在延缓疾病进展中的临床价值。文章不仅整合了AGEs在眼病中的分子机制与临床关联,还为靶向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探索新型诊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遗传性眼病中的应用进展

      2025, 25(6):912-9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07

      摘要 (11) HTML (0) PDF 536.03 K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研究人员已发现多种遗传性眼病的突变基因,但相应的治疗手段仍然匮乏。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及CRISPR相关蛋白(Cas)的出现为这些疾病的治愈提供了可能,该系统能够精确靶向并修改特定基因序列,通过修复突变基因、敲除或替换致病基因来实现治疗效果。在眼科领域,CRISPR/Cas9已应用于角膜营养不良、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诸多遗传性眼病中。同时,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构建眼部疾病模型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因此,该技术有望在基因遗传性眼病的临床应用中提供巨大帮助,但仍面临递送效率、脱靶效应等挑战。文章对CRISPR/Cas9的作用机制、在遗传性眼病和构建疾病模型中的应用及现有挑战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眼科疾病提供新思路。

    • 白内障术后残余屈光不正的增效手术新进展

      2025, 25(6):918-9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08

      摘要 (5) HTML (0) PDF 520.35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内障手术是最常见的眼科手术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和医疗政策调整,手术过程更加精准,患者对术后效果的要求显著提高。残余屈光不正和目标屈光度偏差是导致患者不满的主要原因。白内障术后增效手术,能有效修正甚至消除残余屈光不正,改善患者视觉生活质量,已逐渐发展成为解决白内障术后残余屈光不正的有效方案。白内障术后屈光增效手术有多种选择可以有效矫正残余屈光不正,具体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屈光不正的具体原因、残余屈光不正的度数、人工晶状体类型、眼部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的个人偏好。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白内障术后残余屈光不正的发生情况、增效手术类型及进展,旨在为临床提供多角度解决方案。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移位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5, 25(6):924-9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09

      摘要 (9) HTML (0) PDF 427.84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视网膜移位表现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通过自发荧光检查发现与视网膜血管平行的强荧光线。临床上RRD患者即使手术后达到了宏观的结构复位,部分患者的视功能仍然不佳,这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完整性不足相关,而视网膜移位就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章回顾了视网膜移位相关概念,并系统综述了近5 a报道的RRD术后视网膜移位的发生率及其对功能的影响,视网膜移位可能的发生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视网膜移位发生的影响,有助于手术医生对视网膜复位手术进行更好的设计和规划,实现更高的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完整性,以使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视功能。

    • 折叠顶压球囊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2025, 25(6):928-9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0

      摘要 (1) HTML (0) PDF 497.25 K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科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一直备受关注。折叠顶压球囊作为一种新的从外路治疗RRD的治疗手段,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具有“五不”优势——不球后麻醉、不牵拉肌肉、不巩膜放液、不术中定位和不裂孔冷冻。其有效降低了RRD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文章旨在介绍折叠顶压球囊的发展历程与治疗原理,着重阐述其对于RRD的治疗优势、适应证选择以及有效性与安全性。折叠顶压球囊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拓展,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内界膜剥除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5, 25(6):933-9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1

      摘要 (0) HTML (0) PDF 487.74 K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一种威胁视力、具有潜在致盲风险的眼部急症。玻璃体切除术(PPV)是治疗RRD的首选方式,尤其适用于后极部的视网膜裂孔、B级以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以及并发脉络膜脱离等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尽管大多数患者术后能够实现良好的解剖复位,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可能出现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矫正视力不提高等症状。黄斑前膜(ERM)作为RR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13%,不仅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还常伴随视物变形的症状,严重时甚至需要二次手术剥除。近年来,内界膜剥除术(ILMP)作为一种辅助术式被引入RRD治疗,旨在促进视网膜复位、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然而,既往关于术中联合ILMP剥除对视网膜解剖结构和视功能恢复的研究较为有限。文章就ILMP在RRD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制定手术方式、评估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 不同眼球旋转补偿方法及其对SMILE手术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5, 25(6):938-9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2

      摘要 (4) HTML (0) PDF 427.02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中眼球旋转是影响术后散光矫正效果的因素之一,显著的眼球旋转会引起术后散光欠矫、高阶像差增加等不良结果。因VisuMax飞秒激光系统缺乏眼球追踪及虹膜定位系统,增加了散光精准矫正的难度。精确测量眼球旋转度可以有效地指导手术的设计,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目前已有不同方法测量患者术中的眼球旋转并对其进行定位补偿。文章从屈光手术中的眼球旋转特点、SMILE手术眼球旋转定位补偿方法以及旋转补偿对SMILE术后效果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综述。

    • 甲状腺相关眼病眼表损伤的研究进展

      2025, 25(6):942-9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3

      摘要 (1) HTML (0) PDF 472.19 K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TAO不仅表现为眼球突出、上睑退缩、眼球运动障碍及复视等典型症状,还显著损伤了眼表结构的完整性,导致患者出现眼干涩、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其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眼表炎症反应、免疫异常及眼表暴露等因素参与了TAO眼表损伤的发病过程,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结膜、角膜、泪腺和睑板腺等眼表结构的病理改变。文章针对TAO患者眼表结构损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TAO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 Sirt6在眼科疾病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2025, 25(6):946-9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4

      摘要 (3) HTML (0) PDF 490.52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Sirt6(Sirtuin 6)是一组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机体的新陈代谢、DNA 修复、抗氧化应激、炎症、抗衰老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Sirt6在眼科疾病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重点解析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性神经退行性变及角膜伤口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表明,Sirt6通过调控细胞自噬、调节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以及维持线粒体功能等多种机制,显著影响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Sirt6在眼科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深入剖析其分子机制,以期为眼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 >临床研究
    • 不同的劈核方式对硬核白内障患者角膜及泪液炎性指标的影响

      2025, 25(6):951-9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5

      摘要 (3) HTML (0) PDF 587.90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的劈核方式对硬核白内障患者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CEC)数量、泪液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硬核白内障患者89例89眼,根据术中劈核方式不同分为反式预劈核组46眼和超乳劈核组43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及视力恢复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相关指标(中央角膜厚度、CEC数量、CEC面积)、泪液炎性指标、泪膜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中国干眼问卷量表(CDEQ)、泪液分泌试验( SⅠt)],并评价角膜水肿程度。结果:超乳劈核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及累积复合能量参数均大于反式预劈核组(P<0.05)。反式预劈核组术后7 d,1 mo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小于超乳劈核组,术后3、7 d的中央角膜厚度小于超乳劈核组,术后3 mo CEC计数多于超乳劈核组,CEC丢失率低于超乳劈核组,术后3 mo CEC面积小于超乳劈核组(P<0.05)。反式预劈核组术后7 d,1 mo的泪液TNF-α、IL-6水平均低于超乳劈核组(P<0.05)。反式预劈核组术后1、3 mo的BUT均长于超乳劈核组(P<0.05)。反式预劈核组术后1、3 mo CDEQ评分均低于超乳劈核组(P<0.05)。反式预劈核组术后1、3 mo的SⅠt均高于超乳劈核组(P<0.05)。反式预劈核组术后1 d的角膜水肿程度低于超乳劈核组(P<0.05)。结论:相比于超声乳化劈核,应用反式劈核钩预劈核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能减小超声能量,更利于降低术后炎性程度,改善泪膜功能,减轻角膜水肿程度。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水平空间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疗效比较

      2025, 25(6):958-9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6

      摘要 (2) HTML (0) PDF 449.94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水平空间劈核术与超声乳化分别联合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硬核白内障患者288例288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44眼(采用超声乳化+区域折射型MIOL进行治疗)、观察组144眼(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水平空间劈核术+区域折射型MIOL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散光、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泪膜功能、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3 mo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 mo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术后1 wk,3 mo两组间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散光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1 wk两组间BUT和OSDI评分比较均有差异(均P<0.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18.1%)(P<0.001)。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水平空间劈核术联合区域折射型MIOL植入对角膜损伤更轻,并发症更少。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SIRT1和Vasostatin-2含量与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025, 25(6):962-9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7

      摘要 (4) HTML (0) PDF 1010.04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血管生长抑制因子-2(Vasostatin-2)含量与病变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本院收治的DR患者104例104眼即为DR组,根据不同病变分期分为非增殖性DR(NPDR)组44例44眼和增殖性DR(PDR)组60例60眼。同期收治单纯糖尿病患者104例104眼为非DR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IRT1、Vasostatin-2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SIRT1、Vasostatin-2水平对DR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R发生的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DR患者血清中SIRT1、Vasostatin-2含量与血管生成指标(VEGF、Ang-2)的关系。结果:与非DR组相比,DR组患者血清中SIRT1、Vasostatin-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NPDR组相比,PDR组患者血清中SIRT1、Vasostatin-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非DR组相比,DR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血清SIRT1、Vasostatin-2水平单独检测相比,联合检测对DR诊断的AUC显著升高(Z=4.180、5.12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OMA-IR(OR=3.455)、空腹血糖(OR=1.467)、SIRT1(OR=0.836)、Vasostatin-2(OR=0.767)、VEGF(OR=2.564)、Ang-2(OR=1.834)水平是DR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中SIRT1、Vasostatin-2含量与VEGF、Ang-2均呈负相关关系(rSIRT1 vs VEGF=-0.395、rSIRT1 vs Ang-2=-0.474、rVasostatin-2 vs VEGF=-0.323、rVasostatin-2 vs Ang-2=-0.583,均P<0.001)。结论:DR患者血清SIRT1、Vasostatin-2水平异常降低,与DR病变分期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 优化强脉冲光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睑板腺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2025, 25(6):968-9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8

      摘要 (1) HTML (0) PDF 3.40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优化强脉冲光(OPT)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睑板腺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就诊的MGD患者60例60眼(选取右眼)。根据睑板腺缺失面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每组20例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双眼强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每2 wk 1次,共4次。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3 mo眼表疾病指数(OSDI)、角膜荧光素染色(CFS)、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等眼表功能指标,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MGES)、睑板腺分泌物评分(MGYSS)等睑板腺功能指标;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在细胞水平上观察睑板腺腺泡单元密度(MGAUD)、腺泡间炎症细胞密度(ICD)、睑板腺腺泡最长直径(MGALD)、睑板腺腺泡最短直径(MGASD)等微观结构。结果:治疗前基线水平上,三组间NITMH无差异(P>0.05); 三组间NIBUTav、MGES、MGYSS、MGAUD、MGALD、MGASD两两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 中、重度组的OSDI、CFS、ICD与轻度组分别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但中、重度组间无差异(均P>0.05)。治疗后3 mo,三组患者NITMH无显著改变(均P>0.05),剩余指标比较结果如下:轻度组患者全部指标均有改善(均P<0.05); 中度组除MGASD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有改善(均P<0.05); 重度组治疗后OSDI、CFS、NIBUTav显著改善(均P<0.05),MGES、MGYSS变化无差异(均P>0.05),IVCM下各项睑板腺腺泡参数MGAUD、ICD、MGALD、MGASD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OPT可以改善不同睑板腺缺失程度MGD患者的各项眼表功能,改善轻、中度MGD患者的睑板腺排出能力和睑酯的性状,并在细胞水平上改善睑板腺腺泡各项参数。重度患者大部分腺泡功能丧失,腺泡结构无法逆转,但仍可通过治疗改善MGD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延缓病情发展。

    • 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和NF-κ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5, 25(6):975-9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19

      摘要 (1) HTML (0) PDF 674.71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情况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干眼患者(干眼组,104例104眼)以及本院体检的健康者(对照组,100名100眼),分析参与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NF-κB的变化,Pearson分析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与NF-κB表达的相关性; Logistic分析影响干眼患病的因素; ROC分析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NF-κB表达对干眼的诊断价值。结果:干眼组与对照组使用滴眼液情况、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厚度(TF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具有差异(均P<0.01)。干眼组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NF-κB表达水平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干眼组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TLR4与NF-κB均正相关(r=0.392、0.348,均P<0.05)。频繁使用滴眼液、CFS评分、TLR4、NF-κB是患干眼的危险因素(OR=2.153、3.183、1.578、2.452,均P<0.05),BUT值、SⅠt值、TFT是患干眼的保护因素(OR=0.654、0.755、0.276,均P<0.05)。结膜上皮细胞中TLR4联合NF-κB诊断干眼的敏感性、特异性、AUC分别为86.54%、81.00%、0.889,TLR4、NF-κB两者联合对干眼的诊断比单独诊断价值高(Z两者联合-TLR4=3.506,P=0.001; Z两者联合-NF-κB=3.165,P=0.002)。泪液中TLR4联合NF-κB诊断干眼的敏感性、特异性、AUC分别为82.69%、70.00%、0.818,TLR4、NF-κB两者联合对干眼的诊断比单独诊断价值高(Z两者联合-TLR4=3.117,P=0.002; Z两者联合-NF-κB=2.363,P=0.018)。结论: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NF-κB表达水平升高,TLR4与NF-κB与干眼疾病的发展有关,两者升高与干眼患病风险增加有关,TLR4联合NF-κB对干眼有一定诊断意义。

    • 不同程度近视患者SMILE手术前后视功能变化分析

      2025, 25(6):980-9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0

      摘要 (4) HTML (0) PDF 520.59 K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前后双眼视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医学部屈光门诊并自愿选择SMILE治疗近视患者94例188眼,按照近视程度分三组:低度近视组[-3.00 D<等效球镜(SE)≤-0.50 D]24例48眼、中度近视组(-6.00 D< SE≤-3.00 D)40例80眼、高度近视组(SE≤ -6.00 D)30例60眼。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 wk, 1、3 mo SE和双眼视功能[远近水平隐斜、远近水平融像范围、集合近点(NPC)、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反应(BCC)、单双眼调节灵敏度(MAF/BAF)、调节幅度(AMP)]。结果:术后1 wk,1、3 mo三组患者双眼SE均优于术前(均P<0.05)。低度近视组患者远距正融像性聚散(BO)恢复点在术后先提高后下降至趋于术前(P=0.043)。中度近视组患者远距BO破裂点术后逐渐下降(P=0.014),术后3 mo最低(均P<0.05); 远距BO恢复点在术后先提高后下降至趋于术前(P=0.042)。高度近视组患者术后远距水平隐斜较术前改善(P=0.01); 远距BO破裂点在术后逐渐降低(P=0.017),术后3 mo最低; 集合近点术后较术前先下降后上升(P=0.038),且在术后3 mo较术后1 wk集合近点远移(P<0.008); 术后双眼调节灵敏度较术前逐渐提高(P=0.032)。结论:SMILE手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近视性屈光不正,且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对低、中、高度近视的双眼视功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度近视患者的调节和集合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 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的关联

      2025, 25(6):986-9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1

      摘要 (4) HTML (0) PDF 643.54 K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既往报告的与高度近视(HM)相关的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是否可作为中国汉族人群HM的候选基因,寻找与HM易感性关联的风险基因位点。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530例HM患者(HM组)及1 087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采用Quanto软件估计检验效能。利用磁珠法提取上述参与者外周血DNA后利用Sequenom MassARRAY系统的质谱法对候选的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HIVEP3 rs17365632、rs35134694、rs11210537,CTNNB1 rs13072632,CAMK2N1 rs10753502,TCF4 rs41396445,Wnt7B rs73175083)。比较HM组与健康对照组的7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型差异,同时比较不同遗传模型下基因型频率的差异。采用SHEsis plus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体型分析。结果:本研究所选的7个SNPs分型检出率均高于90%,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样本量的检验效能均在90.13%以上,本研究样本有良好的群体代表性。HM组HIVEP3 rs11210537的A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降低(Pc=0.003,OR=0.889),G等位基因较对照组升高(Pc=0.003,OR=1.176),加性遗传模型(AA vs GG)中AA基因型较GG基因型频率降低(Pc=0.003,OR=0.583)。HM组相较于对照组,HIVEP3中rs17365632、rs35134694、rs11210537的CCA单倍体型频率降低(Pc=0.008,OR=0.791)。结论:中国汉族人群HIVEP3基因SNP位点rs11210537与HM遗传易感性相关,其G等位基因为风险性遗传标记。HIVEP3基因的rs17365632、rs35134694、rs11210537的CCA单倍体型为HM的保护单倍体型。

    • >临床报告
    • 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的影响

      2025, 25(6):993-9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2

      摘要 (1) HTML (0) PDF 1.50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3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板状襻Toric IOL植入术治疗合并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41例54眼。术后1 d,2 wk,1 mo评估非矫正远视力(UCDVA)及Toric IOL的旋转度,术后2 wk,1 mo评估矫正远视力(CDVA),术后2 wk时评估Toric IOL的偏心距及倾斜度。结果:最终纳入33例40眼。术后1 d,2 wk,1 mo的UCDVA(LogMAR)分别为0.10(0.10,0.30)、0.05(0,0.10)和0(0,0.10),较术前[0.80(0.49,1.00)]改善(P<0.001); 术后2 wk,1 mo的CDVA(LogMAR)分别为0.05(0,0.15)和0(0,0.138),较术前[0.52(0.40,0.80)]改善(P<0.001); 术后2 wk,1 mo散光分别为0.625(0.25,0.75)、0.50(0.25,0.75)D,较术前散光[1.82(1.31,2.59)D]明显减少(P<0.001)。术前眼前节长度(ASL)、晶状体厚度(LT)与术后1 d,2 wk Toric IOL旋转度正相关(术后1 d:rs=0.463,P=0.003; rs=0.340,P=0.032; 术后2 wk:rs=0.520,P=0.001; rs=0.409,P=0.009); 术后1 mo,仅ASL与术后Toric IOL旋转度正相关(rs=0.463,P=0.00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SL可预测术后1 d,2 wk,1 mo Toric IOL旋转度(F1 d=10.098,P1 d=0.003; F2 wk=16.915,P2 wk<0.001; F1 mo=10.957,P1 mo=0.002)。术后2 wk Toric IOL旋转度与偏心距呈正相关(rs=0.360,P=0.043)。结论:Toric IOL术后早期旋转与ASL正相关,Toric IOL的旋转与其偏心距呈正相关。

    • 基于UWF-SS-OCTA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预测模型

      2025, 25(6):999-10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3

      摘要 (2) HTML (0) PDF 1.08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SS-OCTA)技术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有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4年7月至2024年1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35例235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DR分为无DR组(NDR组)120例120眼和非增殖型DR组(NPDR组)115例115眼。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项目及实验室检查、OCTA等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DR相关危险因素,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DR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DCA曲线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血尿素氮(BUN)、高血压病史、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在模型中均有差异(均P<0.05),其中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BUN、高血压病史均为影响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CVI为影响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保护因素。模型预测DR发生概率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0.859-0.938),诊断阈值为0.438,对应灵敏度为87.8%、特异度为78.3%,说明该模型预测DR发生的价值较高。结论: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BUN、高血压病史、CVI与DR显著相关,由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对DR有一定的筛查作用。

    • 外周血炎性指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影响

      2025, 25(6):1005-10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4

      摘要 (5) HTML (0) PDF 459.92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相关炎性指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有无NVG分为两组:单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单纯PDR组,148例)和继发于PDR的NVG患者(PDR继发NVG组,14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炎性指标水平,包括白细胞相关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以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差异及与PDR继发NVG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无差异,具有可比性。单纯PDR组与PDR继发NVG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存在差异(均P<0.05),PDR继发NVG组明显高于单纯PDR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PDR患者继发NVG的影响因素。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能与PDR进展为NVG有关,可能对PDR患者继发NVG有预测作用。

    • 血清COX-2和RAGE水平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5, 25(6):1009-10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5

      摘要 (0) HTML (0) PDF 600.15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血清环氧合酶-2(COX-2)、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于本科室就诊的T2DM发生DR的患者118例118眼为DR组,未发生DR的T2DM患者75例75眼为T2DM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成人50例50眼为对照组。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OX-2、RAGE水平并进行比较;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患者发生DR的因素;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COX-2、RAGE诊断T2DM患者发生DR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及T2DM组相比,DR组患者血清COX-2、RAGE水平显著升高,且T2DM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相较于T2DM组患者,DR组患者T2DM病程较长,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升高,高血压史占比增多(均P<0.05); T2DM病程长、有高血压史以及糖化血红蛋白、COX-2、RAGE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均P<0.05); 血清COX-2、RAGE及二者联合诊断T2DM患者发生DR的AUC分别为0.828、0.819、0.907,联合诊断优于单独检测(Z二者联合-COX-2=3.220,P=0.001; Z二者联合-RAGE=2.734,P=0.006)。结论:T2DM发生DR患者血清COX-2、RAGE水平显著升高,其作为血清学指标诊断T2DM患者发生DR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采用NK和KS公式预测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研究

      2025, 25(6):1014-10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6

      摘要 (3) HTML (0) PDF 1.88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ASIA2 OCT的NK和KS公式预测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后拱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鲁南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植入ICL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85例170眼。手术前行UBM、角膜内皮、验光、眼压、眼底、角膜地形图等常规检查,符合ICL手术适应证,并按常规方法根据角膜直径和前方深度等参数,选择推荐的晶状体尺寸。手术前采用CAISA2 OCT检查,获得NK和KS公式预测的相应尺寸和预测拱高值。分析手术后1 wk,1、3、6 mo实际拱高值与NK、KS公式的预测拱高值的差异性和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NK、KS公式预测拱高值和术后各时间点实际拱高值差异。NK、KS公式预测拱高值和各时间点实测拱高值的一致性比较采用Bland-Altman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际拱高与眼前节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K公式预测值和术后1、3、6 mo实际拱高值比较有差异(均P<0.05),但与术后1 wk实际拱高值比较无差异(P=0.340)。KS公式预测值和术后6 mo的实际拱高值比较有差异(P<0.05)。晶状体矢高和植入晶状体型号是术后6 mo拱高值的影响因素(均P<0.05)。NK公式和KS公式的拱高预测值均与术后6 mo的实际拱高值一致性最高。结论:CASIA2 OCT的NK和KS两种公式预测术后拱高与术后6 mo时的实际拱高一致性最高。这两个公式都可以作为晶状体型号选择的有效参考。

    • Phorcides分析软件辅助初始眼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LASIK治疗近视合并散光

      2025, 25(6):1020-10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7

      摘要 (0) HTML (0) PDF 2.04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Phorcides分析软件用于显然验光的散光度数与轴向和角膜地形图测量所得偏差较大的初始近视合并散光眼行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屈光手术中心接受初始眼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LASIK的近视合并散光患者32例42眼。记录术前和术后6 mo的裸眼远视力(UDVA)、最佳矫正远视力(CDVA)、屈光状态和像差。结果:纳入研究男15例,女17例,年龄23.00(18.00,29.25)岁; 术前显然验光球镜-5.75(-6.25,-4.00)D,显然验光柱镜-0.75(-1.38,-0.25)D。术后6 mo 19眼(45%)UDVA超越术前CDVA。术后6 mo所有眼(100%)等效球镜(SEQ)为-0.50-+0.50 D,其中23眼(55%)SEQ为-0.13-+0.13 D。33眼(79%)术后散光≤0.25 D,目标矫正散光量(TIA)为0.94±0.96 D,手术矫正散光量(SIA)为0.94±0.86 D,二者无差异(P>0.05); 术后6 mo 33眼(79%)散光轴位偏差为-5°-+5°。与术前相比,术后6 mo角膜前表面中央6 mm直径范围内的总高阶像差及球差增加(Z=-3.778,P<0.001; Z=-4.929,P<0.001); 术后彗差无显著性改变(Z=-1.763,P=0.078); 术后三叶草减少(Z=-2.490,P=0.013)。与术前相比,术后6 mo角膜前表面点扩散函数斯特列尔比显著增加(t=-5.401,P<0.001)。结论:显然验光的散光度数与轴向和角膜地形图测量所得偏差较大的初始近视合并散光眼接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LASIK手术前使用Phorcides分析软件辅助手术方案设计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半数眼术后UDVA超越术前CDVA,且术后角膜成像质量提升。

    • 学龄前期儿童远视储备不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 25(6):1026-10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8

      摘要 (5) HTML (0) PDF 542.95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长治市学龄前期儿童远视储备不足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本区域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5月长治市29所托幼机构2 854例5 708眼学龄前期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远视储备检测及问卷调查,剔除34例(哭闹不配合32例; 儿童不能集中精力配合检测导致反复测量无法读取数值的剔除2例),最终共纳入2 820例5 640眼。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远视储备不足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远视储备不足580例,远视储备不足发生率20.5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23,95%CI:1.419-2.093)、母亲近视(OR=2.210,95%CI:1.681-2.906)、父亲近视(OR=1.426,95%CI:1.059-1.921)、父母均有近视(OR=2.761,95%CI:2.110-3.612)、早产儿(OR=1.740,95%CI:1.294-2.342)、平均每天睡眠时长<10 h(OR=1.272,95%CI:1.024-1.579)、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OR=1.222,95%CI:1.005-1.485)是学龄前期儿童远视储备不足的危险因素(均P<0.05)。睡眠环境白天用窗帘遮黑,晚上关灯(OR=0.598,95%CI:0.405-0.883)是学龄前期儿童远视储备不足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性别、遗传、胎龄、睡眠时长与环境、户外活动时长均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具有潜在关联,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危险因素的防控,以预防近视发生。

    • 高位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RS泪道再通管治疗慢性泪囊炎

      2025, 25(6):1033-10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6.29

      摘要 (4) HTML (0) PDF 1.21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位泪囊鼻腔吻合术(DCR)联合RS泪道再通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110例110眼,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眼采用高位DCR联合纳吸棉治疗; 观察组55眼采用高位DCR联合RS泪道再通管治疗。术后随访6 mo,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 mo,观察组解剖成功率(96.4%)高于对照组(83.6%),总有效率(98.2%)高于对照组(78.2%)(均P<0.05)。术后6 mo两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10.9% vs 20.0%,P>0.05)。结论:高位DCR联合RS泪道再通管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安全、有效。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